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落实我省“1+N”人才政策体系为牵引,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目标,以完善人才使用、管理、评价制度为主线,持续在“不拘一格”引才、“匠心独运”育才、“情感和鸣”留才、“和谐共融”用才上下功夫,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一、“不拘一格”引才,构建群贤毕至新格局
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压实“一把手”责任,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顶层设计,引才聚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教学单位主体实施、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体系,通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办法》、出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暂行)》等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育机制。实施重点工程,紧密对接全市高等教育“百亿工程”部署,打造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拓宽培养路径,与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团队攻坚”的协同模式,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体系。
(二)拓展渠道,靶向发力。创新柔性引智机制,突破地域、身份、体制等传统限制,通过专家工作站、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行业人才深度参与学科建设、科研攻关和硕士点培育。深化政校企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技术协同转化。拓展立体引才渠道,构建“以才荐才”生态圈,依托校友资源,近五年成功引进高校博士近百人,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发展的良性态势。
---此处隐藏2833字,下载后查看---
四、“和谐共融”用才,强化同频共振新动能
我校重才、爱才、惜才,坚持用好用活人才,让人人尽展其才,努力形成才尽其用、进取担当、自信奋发的生动局面,充分释放人才发展“新动能”。
(一)聚焦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制定《我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制定《我校教职工荣誉体系建设方案》,构建覆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领域的荣誉体系,以工作实绩为标准推选各类模范榜样,增强教职工的荣誉感与获得感,激活人才成长“加速器”。
(二)聚焦人才发展机制,充分发掘人才潜能。以激发人才活力为核心,构建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体系,畅通人才成长进步渠道;做好学校教师博士后深造的管理和服务,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根据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打造“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梯队,建好人才队伍“蓄水池”。
(三)聚焦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效能。遵循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优化多元评价机制,引入同行评议、社会评价、市场反馈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衡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加强评价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破除论资排辈、人才“帽子”制约,科学认定标志性成果。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构筑人才发展“能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