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四月的春风里,校园的迎春花开得正好。今天,我们第一次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在室外升旗,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同样美好的话题——阅读。当我们谈论“读好书,好读书”时,很多人会想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诲,但今天,我想换一个视角:读书,其实是人类在精神世界种树的过程。
一、读好书:是选择让灵魂扎根的土壤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而一本好书,正是省察人生的钥匙。王阳明先生少年时期读《大学》,在竹林中静坐七日思考“格物致知”,最终悟出“心即理”的智慧;数学家华罗庚在杂货铺当学徒时,借着油灯读完了《微积分》和《大代数》,用知识叩开了清华的大门。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好书如同良种,能穿透现实的岩层,让思想的根系触及更深处的真理。
但今天的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短视频、碎片化资讯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纷飞,稍不留神就会被浅薄的内容占据心智。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像朱熹一样“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主动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正如一片森林不会只有苔藓,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乔木般的厚重与灌木般的丰盈。
---此处隐藏935字,下载后查看---
三、共读书:是培育滋养心灵的生态林
昨天,我特意问了一下图书馆老师,数据显示,我校每学期来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人数大约是1000左右,大约是3000册左右,人均借阅量还不到1本。当然,来图书馆借书只是一个方面的数据,不能代表全部,但我也真心希望,图书馆后续可以成为同学们、老师们常来的地方。我曾经问过一位同学,为什么喜欢在图书馆借书,她告诉我,借书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借阅完《平凡的世界》,我突然就发现父亲手上的老茧和孙少平的一样厚重。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当每一本书被认真对待,当文字照进现实,阅读就不再是孤独的跋涉。
在此我特别倡议:让我们把读书变成一场温暖的共振。期待语文组能发起“师生共读计划”,每月推荐一本跨学科经典书籍给同学们;各班可以设立“图书漂流角”,让余华的《活着》与刘慈欣的《三体》在课桌间流动;我更期待行政领导能带头读书,给大家做出榜样示范。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
老师们、同学们,当我们看见图书馆楼上镌刻的“公朴仁毅”四个大字在朝阳中熠熠生辉,我们可以认真思量,读书将带给我们什么,何以为公,何以为朴,何以为仁,何以为毅,书中都有答案。让我们以书为砖,筑起精神的广厦;以思为翼,飞向更辽阔的星空。愿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长成自己的模样——或许像松柏般挺拔,或许像蒲公英般自由,但终将构成一片生生不息的思想森林。
华益最美的样子应该就是读书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