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贯彻《X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X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按照市政协2024年度政治协商计划,推进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市政协副主席X带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市民进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于4月中旬,赴X区、X县和X县对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调研;5月中旬,又赴X、X省对不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的经验和做法进行考察学习,就加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一些思考与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秦岭、黄河、北部山区是我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我市以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指示为指导,印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X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积极落实秦岭保护“1+N”规划体系,着力为全面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绿色保障,营造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虽然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等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期保护阶段。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现状需求。作为保护濒危物种的特殊栖息地,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由国务院发布施行,2018年最后一次修订,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求。我市目前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施行差别化的管理制度,未能做到对保护区的自然承载力进行恢复和合理利用,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底数不清。我市大规模生物调查还在十多年前,近年来虽然在部分重点区域开展了生物调查,但是没有开展全域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与评价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不全,未建立重点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性数据库,不知道物种和种群的变化情况,不能准确反映我市生物多样性整体情况,无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此处隐藏6226字,下载后查看---
4.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利用。理念创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的源泉,科研机构加强与当地的合作,探索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生态体验、野外探险等产业结合,发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红利和社会价值,科学发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产业和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绿色产业。
(五)优化激励机制,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秦岭北麓以保护为主,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秦岭生态系统的完善和稳定。渭北旱塬和山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应通过大力增加植被资源厚度,逐步增加物种资源,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黄渭洛三河沿岸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中部平原区加大农田林网建设,开展村镇绿化美化,全域打造森林城市,以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为契机,打造华山风景名胜区、处女泉、朝邑等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体验基地,形成一批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带动周边经济水平,让群众切实在生态保护中有获得感、幸福感。
2.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建立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增加生态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森林生态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健全管理体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二是建议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日常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研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考评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度考核结果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考核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情况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内容,鼓励各地创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示范创建实践中探索保护利用路径。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或奖项,宣传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面典型事迹,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