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防风险,严守“四大安全”底线。一是食品安全监管稳扎稳打。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压紧压实,确定包保干部1643名,组织各级包保干部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培训20余场,推进17家农贸市场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干部包保配备率和责任承诺书签订率达100%。强化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各类经营主体1869户,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191个,监督抽检各类食品3750批次,快检食用农产品48858批次,筛查问题样品621批次,发放张贴“禁烟标识、文明餐桌、拒食野味”等内容宣传画及提醒告诫书6000余份,查处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63件。举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1次,圆满完成市区“两会”、龙舟赛、中高考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任务。培育“食安名坊”3家,“食安安徽”品牌8家。升级改造学校食堂10家。二是药品安全监管规矩规范。坚持日常、专项检查到位,检查药械化经营使用单位1520家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254家,立案查处药械化违法案件59件,移送公安涉嫌刑事案件1件。加强对基本药物和高风险药品质量监管,完成全年基本药物抽检任务15批次。收集上报药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816例、药物滥用19例,提前完成全年化妆品异常情况上报任务。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完成11家二级(含)以上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创建。三是特种设备监察有力有序。严格落实特种设备“两个规定”,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范围,深入开展电梯、压力容器、燃气充装等特种设备专项检查,下达监察指令书151份,立案查处违法特种设备案件25件。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公开招标,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开展电梯安全排查,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发现并消除隐患1737条,老旧电梯维修更新改造30台。按要求配备特种设备安全总监的单位共679家,配备安全总监679人,安全总监配备率为100%。四是产品质量监管严谨严格。严格落实产品质量“两个规定”,聚焦风险防范环节,制定2024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目录,围绕危险化学品、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指导生产、经营企业配备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300余人。推动制定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2个、省级地方标准2个、全国性团体标准6个、省级团体标准1个,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3家、皖美品牌示范企业2家、食安安徽品牌认证企业4家,全区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全力开展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整治行动,张贴禁止改装、拼装电动自行车提醒告诫函200余份。抽查铅酸蓄电池3组、充电器1组,抽查电动自行车26组,其中不合格11组,均已立案查处。
(二)优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当好创业投资“店小二”,让经营主体放心落地。聚焦企业开办等高频事项,推出一问一答、一图读懂等多种形式的办事流程解读材料。紧盯“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减时间”,迭代升级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马上办、容缺办等服务,纵深推进证照联办、同城通办、一次办好等改革举措,构建“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新模式。至目前,全区新增各类经营主体8872户(其中企业3490户),同比增长5.7%。企业网办率达98%以上,全区实体总量达97965户。二是当好企业成长“金管家”,让经营主体安心生根。构建“微网格大管家”服务体系,实现辖区经营主体“分包服务”全覆盖,及时了解掌握企业需求、深入宣传解读各级各类惠企政策,推动问题诉求一线解决、惠企政策落地生效。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奖励政策推广力度,加强政银企三方对接,助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至目前,全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7件,同比增长6.3%,;有效发明拥有量为576件,同比增长23%;全区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1件6.28亿元,同比增长57.24%。办理专利行政调解案件7件,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2件。为17家企业的27个“免申即享”类项目兑付奖励资金154万元。三是当好营商环境“护航员”,让经营主体专心发展。扎实推进“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现跨部门联合检查覆盖全区21个执法监管部门289个事项,努力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行包容监管、柔性执法,在法律“尺度”内更好体现执法“温度”。今年以来,已对72件违法行为实行免罚轻罚,累计减免罚金34万元。依法修复企业信用信息1582条,各类经营主体年报率高于全国85%水平,达到90.31%,知识产权、市场监管、企业开办指标位列全市靠前位次。
(三)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一是“树”行政执法之帆。紧扣“护民生”宗旨,突出“保安全、反欺诈”两个主题,积极发挥执法稽查利剑作用,聚焦市场监管民生热点,深入开展“铁拳”、校园食品安全、电动自行车安全、加油机作弊、侵权假冒重点市场、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专项执法行动,切实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07件。指导申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7家。审查增量文件10份,排查清理存量文件6份,保留文件3份,发现问题文件3份,其中修订文件1份,废止文件2份。二是“筑”价格监督之墙。重点开展物业收费、快递收费、殡葬行业、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幼儿园收费等行业和领域价格监管和违法行为查处工作,出动执法人员453人次,检查涉企收费单位29家、民生领域相关单位324家,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件。三是“固”计标监管之堤。抽样封存水表80只、电能表80只、燃气表110只,检查电子计价秤1467台。集中约谈黄金首饰店、贵重金属回收店30余家,发放《关于规范电子计价秤销售使用行为的提醒告诫书》800余份,在农贸市场集中开展“手机变砝码”活动2次。围绕餐饮、集贸市场、成品油经营、验配眼镜、商店超市等行业,积极推动并引导企业参与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8家。四是“通”投诉举报之渠。持续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店、示范街等创建,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培育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4家,市级5家,创建放心消费示范街1条,线下实体店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680家,ODR企业41户。办理消费者投诉举报2586件、12345热线交办件5880件,办理建议提案7件、网上信访、舆情51件,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五是“净”网络交易之网。开展各类网络专项监测173次,检查网站8572户次、网络检查网店1129户次,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25件。
(四)转作风,建设高素质监管队伍。一是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9次,专题研讨3次。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和纪法教育,做到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推进。自觉接受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开展效能督查4次,对4人给予批评教育、1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舆情监管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切实维护市场监管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安徽日报》《池州日报》等媒体刊登新闻稿件113篇,“贵池市场监管”AAA公众号单条阅读量达3000人次以上,总阅读量达1.15万人次。离退休党支部获“全区示范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称号。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全力抓好“星级”市场监管所建设,打造省级“四星”市场监管所2个、“三星”市场监管所2个。三是加强法治建设。依法公示行政审批信息2211条,行政处罚信息384条。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答复59件,行政诉讼6件,无复议被撤销或诉讼败诉案件。
---此处隐藏2937字,下载后查看---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用好理论宣讲、新媒体学习平台等理论学习载体,及时跟进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学习跟进带动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和效果跟进,自觉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不断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开展党纪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舆情监管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切实维护市场监管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持续加强市场监管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机关凝聚力战斗力。
(二)聚焦“三品一特”,当好安全底线守护者。一是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抓实抓严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深入开展“食安安徽”、“食安名坊”培育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标识推广工作,完成食品1150批次(含食用农产品470批次),餐饮具2600批次的抽检任务。持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整治、中小学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肉类食品违法整治、“食安守护”攻坚、保健食品社区行等各项行动,以隐患排查、重点整治、案件查办、监督抽检为抓手,加大对食品各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二是筑牢药品安全堤坝。持续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及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销售专项行动。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妆安行动”化妆品标准化店(商场)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三是把牢设备安全阀门。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两个规定”,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加强压力容器、燃气充装、淘汰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监管,纵深推进住宅老旧电梯维修更新改造工作,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底线。四是织密质量安全防护网。持续抓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和认证监管。全面细致地抓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和燃气灶具安全整治工作,做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产品以及舆论关注的热点产品,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和抽查覆盖面。抓实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提升工作。加强技术帮扶“巡回问诊”,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三)紧盯监管重点,当好市场秩序维护者。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整治。持续强化“菜篮子”“米袋子”以及医疗、旅游、教育等民生领域价费、广告监管。围绕校园、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打假治劣”等重点任务,结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监管工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净化市场秩序。二是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围绕民生及社会公共利益,加大对粮食购销和加工领域、集贸市场、商超、眼镜制配场所计量器具、加油机、汽车充电桩、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反过度包装等计量专项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加强放心消费建设。持续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店、示范街等创建,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力争创建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不少于2家、市级5家、区级80家,线下7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100家,创成省级放心消费示范街1条。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当好“放管服”改革先行者。一是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紧盯年度目标任务,紧扣时间节点,实施“清单化”厘清任务目标,“图表化”明晰工作流程,“手册化”明确措施方法,“模板化”落实标准要求,“机制化”确保常态长效,营造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二是推动服务水平再提升。推深做实帮代办、一网办、容缺办、延时办“四办”服务,打造“扁平机制”,助企业登记更快落地。大力推行部门联合“1+N”“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一业一查”,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推动质量发展再提速。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金属新材料产业质量强链行动、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抓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推进标准化强基惠企专项行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年底,新增发明专利不少于100件、注册商标1500件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0件,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