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流域(xx县段)逐步探索出了“江里水、水下鱼、岸上村、村中房、山间树”的五个“全覆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的司法保护xx特色模式。2021年至2024年年,xx县人民法院共审结涉xx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案件xx件xx人,其中公益诉讼案件xx件xx人;审结涉自然资源行政非诉案件xx件xx人;审结环境资源民事案件x件x人。xxxx年以来,共判处并收缴环境赔偿及修复费用xxx余万元,共追偿生态补偿修复费用xxx.x万元,判令责任人共补种复绿林木xx.xx亩、投放鱼苗xx万余尾。
二、主要工作
(一)组建司法保护xx合议庭。加强专业化制度机制建设,组建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修复“五合一”的“xx保护合议庭”。依托xx法庭统归审理xx流域环境资源案件,会同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法官研究有关案件,配套出台合议庭受案范围、审理流程、统计报送方案。组建由环保部门专家、学者教授参与的环境资源审判“智库”,智库专家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探索采取多元化裁判方式恢复环境、保护生态。加强环境资源专业法官意义协商研判和类案检索,统一裁判标准,探索出五个“全覆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保护的司法保护xx特色模式,获得了最高院组织西北五省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肯定。
(二)成立首个“司法保护xx工作站”。xxxx年x月,xx县人民法院在xx镇大茂社区设立全省首个“司法保护xx工作站”,推动多元共治、源头预防、司法主动保护xx,坚持警示预防为先,打击修复并重。xx沿线设立xx、xx、xx三个富有特色的司法保护点,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发布司法保护令、制作巡回警示展板等,精准保护xx流域古民居、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古树名木等。
---此处隐藏2734字,下载后查看---
四、意见建议
(一)探索修复方式,发挥赔偿实效。积极开展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探索创新预防性司法举措,有效防止生态环境损害后果发生或者扩大。贯彻落实绿色原则,结合现代治理制度和理念,引导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和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持续创新认购碳汇、技改抵扣等多种环境资源审判裁判执行方式,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赔偿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生态修复费用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可由财政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部门,共同负责生态修复费用的提取、使用和监督,或者可由人大代表、法院、法律专家、环境技术专家组成生态环境修复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资金使用审议表决制;针对具体项目问题,相关部门可采取申请生态修复资金等措施,确保修复工作顺利落实。
(二)加强司法协作,聚集保护合力。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充分整合司法和行政资源,形成打击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合力,实现“司法保护xx”向“法治保护xx”转变。定期举办环境资源相关讲座会议,协调司法与执法工作具体衔接,提高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及执法、取证能力,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互补。支持有关行政机关就自己发现、自己取证的案件提起公益诉讼,提供法律帮助。继续发挥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加强xx流域6院审判的沟通协作,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类案同判的问题,加强信息共享,构建“上下游同频、左右岸同步”的生态保护格局。
(三)创新多元方式,树牢法治意识。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AAA、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与xx“五位一体”司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事迹、生态建设作为宣传内容,让社会真正了解司法保护xx的内涵,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体系,提升全社会保护xx流域的意识。加大环境资源审判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审判职能,通过巡回法庭、公开审判、法官说法等方式活化法治宣传,认真梳理涉环资各类型案件,做好对典型案例审判情况的宣判报道。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传播xx保护文化,大力宣传司法保护成果,树立公众对xx司法保护的信心。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本领。持续提升政治站位,传承“益”心为民、“益”心为公的工作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公益诉讼的参与度、知名度、贡献度。加强环境资源案件的立案、审理及执行工作,依法高效审理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努力打造环境资源审判特色品牌。结合检察机关特点,重点考量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创新完善审前修复等审判工作方式方法及审理规则。着力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派员参加公益诉讼骨干培训班,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