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创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且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新型劳动人才。劳动资料的“新质”体现在劳动工具的高智能化。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对生产劳动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更高,高智能化的劳动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劳动的组织模式和生产方式。数字化空间的生长使得劳动产品从标准化向个体化延展,生产方式呈现出共享化、平台化的新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空前扩大,还出现了以数字空间为代表的非物质化的劳动对象。
---此处隐藏5866字,下载后查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职教资源配备
教学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新质生产力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一支站在新质生产力前端的“金牌师资”,特别重视“双师型”与“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攻关活动,同时,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鼓励企业教师、行业专家走进校园,根据职业院校和企业技术人员实际情况以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的身份,构建校企互联、互聘、互训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优化职教资源配备,统筹学校人力、设备等资源,形成真实职业环境支持下的“金铸实践”。一是营造逼真的职业环境,提供全流程操作和沉浸式体验;二是配备与行业发展同频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保障实践教学实效性。对学习资源、设施设备、教学手段、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优化与革新,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四)加强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深化校地企的协同融合发展,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驻区、驻企、驻园创新平台。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推动优秀团队和研究所下沉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把协同育人落到实处。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可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与补充,避免无效投入与资源浪费。同时,可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新格局。要鼓励教授、博士和技能大师等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以强化科教融汇的方式提高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落实落细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真正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到实处,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