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基层队伍和基础工作建设(简称“三基”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全市“三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我局组建调研组于1月6日、11日分别赴**县、**县开展调研,同时结合前段全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调研以及社保基金专项整治有关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全市总体情况。目前,全市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中**-**岁的劳动力总人口***.**万人。据**省公共就业信息平台显示,全市共有***个乡镇(街道),其中乡镇***个、街道**个;共有村(社区)****个,其中行政村****个、社区***个。目前,各乡镇(街道)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个,均安排了*-*名人员从事社保和就业服务工作,但是普遍兼职。村(社区)建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个,从事社保和就业服务人员共****人,其中专职人员***人,兼职人员****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平台中配备了电脑、开通网络并运用**省公共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基层平台数量为****个,占比**.**%;乡镇(街道)一级普遍开通了养老保险服务终端,村(社区)一级普遍未开设养老保险服务终端。全市村(社区)有一定资金保障的村(社区)共****个,占比**.*%,除了**年推进的***个充分就业社区(村)资金保障相对有力外(*-*万区间),其余村(社区)资金保障金额在****元到*万元不等。
2.实地调研情况。本次实地调研走访了**县井头圩镇、高新社区、大义村和**县潇浦镇、凤凰社区、团结村,总体来看,镇、社区均设立了专门窗口、明确了事项、安排了人员、配备了设备。**县井头圩镇、**县潇浦镇分别在镇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社保服务”、“人社医保”窗口,安排了兼职人员轮流值班办理相关业务。**县高新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窗口”,具体负责养老保险、劳动就业、医疗保险服务等,并安排了1名专干,**县凤凰社区将就业、社保、医保、民政等民生事项集成在“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办理综合业务。**县大义村配设了民生专干,主要负责民政、社保、就业等各项村民生工作,具体事务比较繁杂,由副支书兼职管理就业信息平台;团结村聘请了一名人员负责就业、社保以及村里安排的其他工作,并具体管理就业信息平台。调研的镇、社区、村均配备了基本办公设备并开通了网络,镇、社区均开通了养老保险服务终端,村一级未开通养老保险服务终端。**县井头圩镇、高新社区由县里从就业资金中给予2-3万元/年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大义村成功创建省充分就业社区后将被兑现5万元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县潇浦镇无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凤凰社区及团结村因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从就业资金中给予了5万元左右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此处隐藏2314字,下载后查看---
3.基础工作底子不牢。一是资金保障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一些地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主要依靠就业专项资金支撑,但受到就业专项资金支出渠道等因素制约,一些支出项目无法从就业资金列支。另外,还存在就业资金由乡镇、街道统筹管理,未划拨到村和社区的情况。据调查,全市3306个村(社区)中有就业服务资金保障的1879个,占比56.8%,保障资金在2000元至5万元不等,其中财政资金保障的478个,占比25.4%;就业资金保障的613个,占比32.6%;就业资金和财政共同保障的788个,占比42%。二是管理机制不优。乡镇(街道)、村(社区)就业和社保工作属地责任压实不够到位,尤其对就业数据的统计、社保工作监督等重要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做一做”的情形。同时,对基层就业和社保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没有结合工作实绩,缺乏奖惩手段,人员积极性调动不充分。三是监督落实不力。社保基金风险防控责任没有下沉,监管力量、手段、效果层层弱化,乡镇(街道)对就业和社保领域的风险防范和监督检查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村(社区)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加强群众社保卡自我管理和及时告知家庭有关事项方面还有不少短板。
三、全面推进“三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与同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共建共享,改善办公条件,整合相关部门资源配备必要办公设备,设立“名称统一、事项明确、标识清楚”的专门服务窗口,负责人社各项业务的受理或经办。按照“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层’服务”的架构,集合金保工程,分步实施,打造便捷高效的人社业务经办服务网络,实行分级管理、分权操作的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并探索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服务终端向村级延伸,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持续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加强与公安、民政、教育、卫生健康、司法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交流沟通,推进部门间业务、数据共享互通;完善信息安全设施,从边界防护、数据安全、防毒防护、网站保护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全市参保人员、基金资金等的绝对安全。
2.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加快市、县(市区)人员招聘工作,要求县市区人社部门单独设就业股、社保股和社保基金监督股,并指定至少2名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从事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加快组建一支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人社工作专门队伍,由各县市区按照1个乡镇(街道)增配1名编制内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并按照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要求严格设置招聘条件,对招聘人员实行“双重管理”,由县市区人社部门主管、编制所在乡镇代管,专门负责就业、社保等人社工作事项,除所在乡镇有重大、紧急、特殊工作任务可以调配人员外,乡镇不再安排其他平常性工作事务,确保专人专岗专用。通过发挥村(社区)干部、农村劳务经纪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现有队伍力量,发动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实习或见习,发动吸纳一批志愿者等方式,加快培育壮大村(社区)就业和社保工作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再教育机制,大力组织开展岗位任职、业务实务、综合素质和信息化技能等培训活动,适时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和警示教育行动,增进人员素质和风险防控意识。
3.强化基础工作建设。持续加大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保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加强财政配套的同时充分利用相关专项经费,坚持日常工作经费保障与以奖代补激励保障相结合,以资金保障带动基层就业和社保工作机制正常运转。进一步梳理明确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实行“清单化”管理,落实从上到下“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和社保基金监管属地责任。建立下沉轮值服务机制,增强县市区人社部门对基层单位的指导、监督;建立年度评估考核机制,在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挂钩机制,将就业和社保服务、就业资金和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对村(社区)就业和社保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并根据工作任务量、完成量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全力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扩面提质工作,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经验,促进基层一线积极主动创建。加大就业创业各项示范评选项目向基层一线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单位参与创新创业带动就业“420”扶持工程认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就业帮扶车间示范评选的比例和奖励标准等,促进基层一线创业就业浓厚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