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蓄势聚能、挖潜增效,全力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一是全力完成清远港XX作业区公用码头项目建设,目前码头已初步具备运营生产能力,11月6日成功完成千吨首船靠泊试机,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二是大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清远市预制菜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建设,我镇承建园区内基础及配套设施,标段一整体施工进度约达88.84%,标段三总体施工进度约45%。三是着力实施清远市XX区XX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投资约2480万元对示范带沿线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及预算编制工作。四是精准发力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清远鸡项目,天农清远麻鸡国家级原种场建设项目、天农清远麻鸡现代化种鸡场建设项目和清农清远麻鸡种鸡场建设项目均已完工并试行。五是扎实推进XX工程涉及群众搬迁安置项目,有效解决XX水利枢纽二三线船闸项目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目前安置区征地工作已完成约80%。
现代农业固本拓新。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4年,我镇完成春耕粮食生产任务共19090亩,完成率为100.47%,亩产322.8公斤,产量共6161.5吨;完成晚稻种植32101亩,完成率102%,亩产311公斤,产量共9980吨,全力保障农业基础地位,多举措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缩水。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按时按质完成部级复耕复种图斑面积共378亩,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共5220亩。二是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积极推进XX区2023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涉及我镇北潦、高塱、禾仓等9个村委,已于5月上旬竣工并通过验收。大力实施电排、电灌站提升改造工程(一期),对辖区内的3座电排站及3座电灌站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试运行。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利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完成飞来壹品认养农业平台采购服务,推出“数字农业+线上认养+线下体验”模式,助推农特产品发展。四是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联合帮扶单位市供销社打造螺塘烘干厂和XX供销社螺塘村助农服务中心,联合帮扶单位清远市烟草公司建设XX镇高田粮油加工厂,借助帮扶资金扩建高塱村竹笋加工厂,有效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文旅农旅活力迸发。一是全力推进以“红色岁月、乡村返璞”为主题的XX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围绕“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将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和周边景点串联成线,形成13公里红色文旅徒步精品线路,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路线徒步活动。二是因地制宜整合周边水利工程及教学实验场所、水利工程景观、库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倾力打造具备水利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北江荟,形成形成“两组基地+五大主题”服务格局,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个性化定制研学、亲子、团建等参观游玩路线,11月9日正式开业揭牌。
---此处隐藏6086字,下载后查看---
落细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构建“1带1线2区”发展格局。城乡基建“再发力”,立足扮靓XX新风貌,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实施镇村形象提升行动,推动实施XX镇银英公路沿线农房改造提升、侨村环境修复提升等5个工程,继续开展主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优化提升形象风貌。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和XX镇人民政府至汕湛高速口沿线农村公路养护及绿道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沿线道路,改善群众出行环境。全力实施XX镇江口片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镇江口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XX高田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加快补齐基础配套短板。城镇功能“再升级”,坚持推动城镇多业态、多功能整体发展。推进XX镇高田圩美丽圩镇风貌提升项目,瞄准“建设周边旅游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定位,充分活化利用高田圩原有历史建筑,结合周边红色文化和旅游景点,升格文旅融合IP,翻新打造国潮骑楼街、粒粒谷仓、夜经济主题体验街等旅游打卡点,点燃圩镇商贸业态活力。推动XX镇升平片区美丽圩镇风貌管控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基础服务配套,形成主客共享格局,打造典型示范圩镇。
(四)聚焦固根本、立长远,打造“促共富”新样板
一是推促农业更强。持续稳固保供能,认真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区下达的冬种粮食生产任务、2025年粮食和油料作物目标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区下达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坚决扛起农业大镇担当。加深探索特色农业,深挖土地资源潜力,持续推广“水稻+”“林下经济”“特色经作”等优质高效产业模式,全力打好农业振兴“特色牌”。二是推促农村更好。持续深入推进典型村培育,以坳头村为示范,借助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辐射带动其他村(社区)稳步提升,不断夯实壮大乡村发展基础。三是推促农民更富。持续做强乡村产业,深入推进螺塘村委会村级供销助农服务中心、高塱村委会麻竹笋加工厂扩建项目、“再生稻+虾养殖”轮作项目等项目发展,优化资源利用多元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树立乡村运营理念,支持组建强村富民公司,推广集体入股、农户众筹、社会投资等共建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五)聚焦守底线、保平安,建强“防风险”新机制
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实行低保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落实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做好劳动保障、残疾人帮扶、计生优质服务等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持续深化平安建设,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完善“1+6+N”体系,不断健全“吹哨报到”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加大严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打击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性犯罪、“两抢一盗”、防养老诈骗等多发性犯罪,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细抓实禁毒工作,常态化开展吸毒人员“落地走访”“敲门行动”,强化动态管控政策,加大社会面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禁毒宣传氛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加油站、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加强消防、救援、防灾减灾等应急能力建设,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