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依托“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xx镇坚持把“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便捷、温馨、暖心的“党建+”邻里中心运营模式,建设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用心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同时,将“综治+”治理中心与“党建+”邻里中心融合共建,通过功能互补、场所共用,一方面推动邻里中心“1+6+X”工作模式落到实处(“1”即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共建共治;“6”即坚持优化功能,提升服务品质;“X”即坚持因地制宜,探索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治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高位统筹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和社会治理中心建设的要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工作专班,研究两个中心建设工作,按照职能、服务、辐射范围等细化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步形成党委统筹、各职能部门主动领责、工作片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便民服务的“1+6+X”工作机制。通过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使各级各部门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入一线了解场地空间、资金配套、公众需求等社情民意,加强业务指导,主动对接上级,从资金、管理、运行等多方面出谋划策。同时,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推动8个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完善网格支部建设,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双报到”、党员点亮“微心愿”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力量覆盖全网格,构建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格局。

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基础功能。按照“一个阵地、部门联合、资源共享、集约服务”要求,聚焦“1+6+X”服务功能,结合网格化具体设置,推动各空间多元利用、功能多元融合,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在最小单元聚合更多服务,推动党群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构建办事半径更短、服务品质更高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依托邻里中心搭建干群交流平台,以群众反映问题、组织分派问题、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式,让群众的事情有专人管、专人办,推动问题得到快速、准确地解决,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

三是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治理模式。在传统治理模式中,政府往往是主导者,而在共治模式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变得至关重要。共治强调的是治理的参与性、协同性,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邻里中心为桥梁,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服务,通过推动辖区村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成为服务和治理的参与者,以协商、协调、合作等形式,推动形成治理的广泛共识,凝聚共治合力,共享治理和服务成果。如某些村通过加强邻里村民间的联系与互动,协调公共资源,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高村民满意度;某些村通过邻里中心搭建沟通平台,推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吸引乡贤参与建设和服务。同时,组织邻里活动,打造睦邻文化,开展邻里民俗文化活动,用活动连心、用真情交心,营造人情味浓、干群情厚的良好氛围。

---此处隐藏1952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党建+”邻里中心和社会治理中心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定期评估和总结经验,对建设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是提供多样化服务。进一步整合公共资源,更加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满足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项目,例如文化建设、环保倡导、关爱弱势群体等,从而丰富服务内容并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引入专业的社工和志愿者等服务团队,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心提供更高效和专业的服务。

三是加强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加大对中心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支持和服务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渠道的资源投入格局。

四是搭建共治共享桥梁。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建,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行动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和村庄发展,共同推进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村民对中心价值和功能认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确保村民在邻里中心建设、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例如可以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公告栏、AAA群等渠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征求意见;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其中并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五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邻里中心、社会治理中心和网格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他们参与交流和学习活动,拓展视野和思路。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和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工作人员参与研讨会、论坛等学术活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