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衣食住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温饱问题,70余年的奋斗历程,是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前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理解新时期粮食安全的新形势,准确预测粮食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早预警和应对粮食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开展粮食安全治理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能够进一步丰富新时期粮食安全的内涵,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促进粮食安全治理提供行动指南。
把握新时期粮食安全治理的新背景
粮食安全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确保粮食安全的制度建构能力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粮食安全治理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粮食安全治理的提升需要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理解新时期粮食安全治理的新背景要从历史与现实、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外的不同维度立体地看待:
一是我国粮食安全治理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经验。我们成功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以世界瞩目的成就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我们从“吃不饱”转变“吃得饱”进而走向“吃得好”,消除了千百年来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粮食事业的辉煌成就是发展之基石,离不开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治理政策的持续探索和创新。我们始终坚持“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探索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等粮食生产发展的成功经验。
二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紧平衡”是我国粮食安全长期态势。从影响供给端的因素上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资源约束、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上我们生产供给压力是很大的;从影响需求端的因素来分析,我国人口数的上升推动直接需求的增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饲料用粮的增加、高端食品需求渐趋旺盛导致对进口依赖的增加,这三大因素使得粮食消费需求仍呈持续增长趋势。供需的双向比较决定了紧平衡的艰巨性、常态性与长期性。
三是国内外条件及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从总体上看,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威胁和挑战,近些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粮食安全格局更为复杂。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全球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的趋势下,仍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口遭受饥饿。并且近年来全球化逆流、自然灾害频发、战争冲突等等,使得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从国内粮食的数量与质量、区域与品种结构、耕地与技术增产的空间等多重条件来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还有一定潜力。
---此处隐藏2276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加强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二是强化粮食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加快粮食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升级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促进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融合与联动发展,加快形成农民群众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运输企业运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增强粮食储备供应能力。完善与创新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优化粮食储备规模与品种、结构与布局,建设形成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物流网络智慧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积极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构建储备方式多样化、储备主体多元化的粮食储备体系。
四是提升粮食调控监管能力。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变化,优化粮食调控方式,完善产销合作机制,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信用+”“互联网+”监管,探索运用“物联网+”监管,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制度,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粮食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
五是提升粮食行业数字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展智能仓储、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建设,通过数字化改革集成构建“大粮食生态”,提升粮食行业现代化水平。强化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通过数字化运用增强粮食监测预警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