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指出,“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公众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安全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针对当前公众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普遍较弱的短板,大力加强公众应急教育,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素质、凝聚社会安全共识,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广泛开展公益宣传,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不断强化新闻媒体安全应急公益宣传。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等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应急公益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系列安全应急宣教活动。突出公众实践和参与,通过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安全宣传咨询日、公众开放日、主题公开课、微课堂、公益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以标语、宣传画、挂图、动漫、微视频、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地震避险、消防逃生等小型化、经常化的应急演练和灾害事故应对技能普及。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定期发布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主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播出时段大力加强应急公益宣传,确保有计划、有声势、有影响。充分发挥媒体渠道作用,强化应急报道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积极开展安全应急宣传教育“五进”活动。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依托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常态化开展应急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切实开展安全应急知识技能讲座、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扩大应急公益宣传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参与度和实践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有关经营者、劳动者安全培训,提高各行业各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社会氛围,真正筑牢公共安全人民防线。

打造多元化的安全应急宣传教育载体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海报、微视频、动漫宣传画、横幅标语、滚动字幕等形式,健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要求的安全应急公益宣传方式。形成全媒体覆盖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更多新型媒体加入应急公益宣传大家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加强应急公益宣传,用多样化载体推动公益宣传。既要用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又要充分利用机场、车站、码头、广场、公园、快递、外卖等公共载体,以及交通工具、电子显示屏、楼宇户外广告牌、电子阅报栏等社会媒介,通过不断丰富安全应急的形式,切实让安全应急教育听得到、看得见、记得住。

大力普及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切实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此处隐藏2197字,下载后查看---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传播安全应急知识。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线上积极开发适应“微时代”特点的分众化、差异化网络产品,通过开展国家应急广播、应急直播间、专家云问诊、安全快闪等,扩大宣传覆盖面,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安全科普的最大增量。线下通过开展应急科普体验展、安全宣传、骑行隐患排查、推理性团体游戏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活动,以及建设应急体验场馆、安全体验场馆、创意园等科普基地,引导公众多渠道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应急技能。线上线下融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效扩大科普覆盖人群,对增强公众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不断丰富宣教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公众应急教育质量和效果

全方位、全类型用好安全应急宣教平台。切实依托安全应急宣教基地、安全教育体验馆、消防体验馆、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主题公园等,定期开展科普宣教展览、应急科普作品比赛、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体验式应急场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安全应急宣教效果。依托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安全应急知识宣传点,普及消防、用电、电梯、电动自行车、防震、防洪等居家应急避险常识和技能。持续推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利用村村通、大喇叭等形式,播发安全提示和安全避险常识。协调通信运营商在重要时间节点发送安全公益短信,让安全应急宣传直达公众。依托社区消防救援站、图书馆、避灾安置场所等设立安全应急宣教专区,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场所、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增加应急科普教育内容,打造群众身边应急科普园地。

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安全应急宣传载体。集思广益、多方协作,大力提升安全应急宣教作品质量,让安全应急宣教能够真正打动人心、浸润心灵。发挥社会力量专业性强、更接地气的优势,以出精品、谋创新为目标,引导、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应急宣教,形成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精品力作。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协调有关通信信息平台,集中推送安全应急公益信息。发挥好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用好名人效应,邀请先进典型和知名人士录制系列应急公益微视频,加强应急管理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动讲好安全应急管理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安全应急宣教。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深度演进,将公众应急教育嵌入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应急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利用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的安全应急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公众号、短视频等,以网络影响牵引安全应急宣传教育效能。抓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开拓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安全应急教育平台。通过情景体验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丰富公众应急教育形式,运用现场教学、模拟课程等形式,切实组织开展公众应急管理培训,强化实战教学和现场演练,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应急知识和避险能力。大力开发安全应急类APP,提供灾害预警、应急指南、求救功能等,方便公众获取信息和求助。利用VR技术模拟灾害、事故灾难等场景,进一步加强沉浸式体验式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应急反应能力,以更加鲜活、真实的宣传教育方式塑造安全应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