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领导干部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上的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文件,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下面,结合近期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与大家交流几点想法:

一、做到学有所得,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

“学有所得”不是简单停留在笔记本上的抄录与口头上的表态,而是要真正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穿透思想迷雾、叩击灵魂深处、融入工作实践。作为县级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刀刃由己”的勇气,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思想防线,将作风建设内化为守初心的政治自觉、外化为担使命的实干担当。一是立心明向、原汁原味悟精髓。按规定700余字的原文看似简约,实则是我们党破除沉疴积弊的“手术刀”,字字千钧、句句带风。我逐句对照十年前我县存在的文山会海现象,比较后发现以往每年县级下发文件近千份,如今通过精文减会“七项清单”管理,压减率达**%;以往迎接检查要层层搞接待、处处铺展板,现在县班子成员**%的时间扎在田间地头解决光伏项目征地、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堵点。这深刻启示我们,规定必须原原本本溯源学,常思“规定背后是民心”的政治逻辑,牢记“调研轻车简从不打招呼”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二是破立并举、对标案例查病灶。近期县纪委监委通报的“**局虚列调研餐费被问责”案例,暴露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变异反弹的风险。我们在学习研讨中分析,为何“调研成秀场、实事变虚功”的惯性难断?根源在于部分干部仍把作风建设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对此,我们要对标对表,逐条对照查摆,查公务接待清单看是否突破标准,查项目审批台账看是否回避矛盾,查群众投诉工单看是否敷衍推诿,查述职述廉报告看是否避重就轻。三是知行合一、建章立制固根本。学深悟透的目标是构建“不想”的内在约束。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作风建设“三个一”工作法,每月一次“作风体验日”,县委书记带队以普通办事员身份到政务窗口坐班;每季度一份“逆茬刨根”报告,针对超规格配备办公用房等“四风”隐形问题开展逆向督察;每年一套“群众口碑”考核体系,把村级水渠畅通率、企业手续办理时限等30项“小微指标”纳入干部考评。上半年数据显示,涉作风问题信访量同比下降47%,而“营商环境优等生”“民生实事领跑者”等标杆单位同比增加2.3倍。这有力证明:当作风建设从“制度条文”升华为“价值追求”,就会激发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持久动力。今日重新捧读八项规定,更加清晰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时代脉搏。我将以“再启程”的心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县域发展难题的实招硬招,在乡村振兴一线推行“三不两直”调研法,对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半拉子工程”开展百日攻坚,用“办公室里少一盏长明灯,百姓心中多一分满意度”的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县域答卷。

二、做到行有所效,砥砺深耕推动作风革新

---此处隐藏1408字,下载后查看---

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更不是“走过场”,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在“行有所效”上见真章、求突破。作为县级领导干部,我们身处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群众感知党风政风的“第一窗口”,必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以作风革新推动县域发展突围破局。一要以问题导向为突破口,在“刮骨疗毒”中祛除顽疾。当前基层仍存在“调研走马观花”“落实层层加码”“服务推诿扯皮”等作风问题,其根源在于思想“总开关”松动、行动“坐标系”偏移。今年要开展“作风病灶大起底”专项行动,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建立“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问题排查机制,对“数字脱贫”“形象工程”等12类形式主义问题挂牌督办,实行“一案一策”整改销号。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窗口单位脸难看”问题,推行“局长走流程”制度,要求职能部门“一把手”每月以办事群众身份体验审批流程,现场解决“证明反复开”“材料重复交”等堵点问题。二要以民生实事为落脚点,在“枝叶关情”中检验成效。作风建设的成色,最终要由群众“阅卷打分”。要围绕“一老一小”、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痛点,实施“作风攻坚+民生提质”双轮驱动。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建立“居民点单、社区议单、部门接单”机制,将“是否增设电梯”“如何规划停车位”等决策权交给群众;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组织干部“驻村蹲点”,对施工质量、资金使用全程监督,杜绝“半拉子工程”“豆腐渣项目”。同时,设立“作风效能观察员”,从“两代表一委员”、普通群众中选聘100名监督员,对民生项目进度、干部服务态度进行“背靠背”评价,倒逼作风转变。三要以制度约束为硬抓手,在“长效常治”中筑牢防线。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必须用制度“铁栅栏”防止反弹回潮。要完善“四风”问题预警机制,对公务接待、差旅报销等18项高风险环节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管理,依托“大数据+监督”平台,自动抓取“同城接待”“超标租车”等异常数据,做到早发现、早纠偏。针对基层“微腐败”易发问题,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40条》,将低保评议、惠农补贴发放等事项纳入“阳光公示”范围,让权力在群众眼皮底下运行。同时,建立作风建设“正反典型库”,对“驻村第一书记深夜冒雪送患病老人就医”等先进事例大力宣传,对“村干部虚报种粮面积套取补贴”等反面案例全县通报,形成鲜明导向。四要以示范引领为强引擎,在“以上率下”中凝聚合力。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至关重要。要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围绕县域“十大攻坚行动”,建立“常委包片、县长包链”责任机制,每月深入项目工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收兵。带头厉行勤俭节约,今年全县“三公”经费再压减15%,全面推行“无纸化会议”“合并督查考核”,把节省的资金投向农村道路硬化、乡镇卫生院改造等民生领域。带头涵养清廉家风,开展“廉洁家访”活动,与干部家属签订《助廉承诺书》,筑牢“单位+家庭”双重防线。

三、做到心有所畏,躬身实干彰显担当作为

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躬身实干,方能彰显担当。作为县级领导干部,我们身处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必须将“敬畏”二字镌刻于心、践之于行,以如履薄冰的清醒、夙夜在公的勤勉、枝叶关情的情怀,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要以敬畏之心筑牢思想堤坝,让纪律规矩成为“定盘星”。“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当前基层仍存在“调研打卡式”“决策拍脑门”“落实打折扣”等问题,本质是敬畏意识的淡化。今年要开展“纪律规矩入脑入心”专项行动,组织全县科级以上干部重读中央八项规定原文、重学《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举办“以案为鉴”警示教育展,用“酒驾醉驾被查处”“违规收礼受处分”等身边案例敲响警钟。建立“纪律体检”制度,每季度围绕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婚丧嫁娶等15项“风险点”开展自查自纠,对苗头性问题下发“黄色预警单”,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要以敬畏之责深耕民生沃土,让群众满意成为“试金石”。敬畏人民,方能不负重托。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行“居民议事厅”机制,针对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等争议问题,组织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协商,今年已化解矛盾68起;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建立“干部包村、党员联户”制度,对施工进度、资金使用全程公示,确保“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同时,开展“局长进大厅”活动,要求职能部门“一把手”每月到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公,亲自体验“证明开具难”“审批流程长”等堵点,推动“减材料、压时限”改革落地,让群众办事从“跑多次”变为“一次成”。三要以敬畏之志破解发展难题,让担当作为成为“新常态”。敬畏使命,方能扛起重任。面对县域经济转型压力,要主动跳出“舒适区”,在攻坚一线锤炼作风。围绕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生态治理等“硬骨头”,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组建12支由县委常委牵头的攻坚专班,签订“军令状”,明确“路线图”,对项目推进不力、作风漂浮的干部实行“黄牌警告”。在乡村振兴中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乡镇干部每周至少3天驻村蹲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等课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今年已推动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24个。四要以敬畏之戒涵养清廉本色,让阳光用权成为“护身符”。“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要织密监督网络,建立“三公开三报告”制度(权力清单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履职结果公开;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廉政风险报告、家风建设报告),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外”。针对村级“微腐败”,创新“码上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查询惠民资金发放、项目招标信息,发现问题“一键举报”。开展“清廉家风”建设行动,组织干部家属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举办“廉洁家书”诵读会,以“枕边风”吹响“清风曲”。

同志们,心有所畏不是束手束脚,而是行稳致远的底气;躬身实干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为民造福的担当。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在敬畏中守牢底线,在实干中砥砺初心,真正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上是交流发言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