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行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XX年以来,XX县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思路,将蔬菜基地搬上丘陵山地,探索出一条蔬菜上丘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在全省率先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指挥中心XX(XX)联络站,成功获批生产基地XX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一创新做法先后获得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二套《经济信息联播》、十三套《新闻直播间》等栏目的专题报道,XX改革动态等省级媒体也进行了深度解读,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问题概述

XX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5℃,年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以上,境内有XX河、XX河等5条主要河流,总长度达286公里,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优质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为积极响应上级打造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的战略号召,我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

一是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全县现有耕地XX万亩,其中基本农田XX万亩,宜林宜果山坡丘陵XX万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统筹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关系,实现粮菜双赢,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是丘陵种植条件存在先天不足。经专业机构检测,丘陵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5%,pH值偏酸性,有效土层厚度不足40厘米,与平原耕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由于地势较高,灌溉用水保障率仅能达到65%,严重制约了蔬菜品质的提升。

---此处隐藏3372字,下载后查看---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菜篮子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致富工程。XX县的实践表明,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利用丘陵山地资源,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与粮争地、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8280亩,其中丘陵山地占比达63%,年产量突破10万吨,带动就业5000余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安全保障是重心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县创新建立的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在基地安装物联网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经检测,全县蔬菜产品农残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大湾区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9.8%,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市场流通是关键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我县重点打造的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销售体系成效显著:一方面,与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建立直供合作,设立大湾区专供基地;另一方面,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12家,年网络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特别是XXXX、XX、贝贝南瓜、螺丝椒等特色产品,已成为远销粤港澳、长三角地区的明星产品,部分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同类产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