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入分析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阐明建设科技强国的内涵要求和战略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意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建设科技强国是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科技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科技强国、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发出了向科技强国挺进的总动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当前,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技向产业直接转化的进程加快,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科技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勇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头。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应对风险挑战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现实之需。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放眼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空前激烈,科技正在引发国际分工重大调整,各国都在争相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图抢占未来竞争优势地位。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处隐藏5346字,下载后查看---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以科技发展牵引人才教育培养,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和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发现、选拔与培养。加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力度,持续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与储备。吸引并用好世界优秀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新技术研发、科研管理、人才引育、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一流国际化创新环境,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创新链紧密衔接、产业链优势互补的创新型城市群,打造更多优势突出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央地联动、区域协同,统筹科技力量、创新资源空间布局,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投入保障,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促进和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夯实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水平,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建设科学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学知识开放交流。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凝聚科技报国力量。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发展提供持久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等创新基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科技创新成果、讲好科技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强化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拓展科学知识传播渠道和手段。筑牢科技创新的诚信基石,健全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一体化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完善新兴领域的科技伦理规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伦理规则制定。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途径,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在科学研究基金对外开放、科技资金跨境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全球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政府间双多边科技合作和民间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加强深度协作和联合科研,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新兴科技领域健康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