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县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代的发展,把“千万工程”定位为“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民心工程”[1],通过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乡融合,打通xx县现代化的乡村发展堵点难点,不断丰富内涵,以“千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造就和美乡村。
一、xx县“千万工程”的实施现状和基本做法
2019年,xx县就着手从加快推进新型城乡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入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一些领域开始实施“千万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开始全面实施,制定了12个单项实施方案;2024年xx县根据中省市文件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清理和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目前启动2027年创建县级以上28个“千万工程”示范村三级联创,并从村庄规划、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6个方面发力,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到2024年底,该县已完成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的村2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在50万元以上的村14个,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71个,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等特色产业14.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9.8万亩,培育乡村治理示范村30个,创建“千万工程”6个市级示范村、36个县级示范村,逐步形成以省级示范为引领、市县级为基础的梯次队列,为“千万工程”的进一步推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初步显现
xx县从2023年5月就开始在全县全面部署、动员、实施千万工程。特别是在中省市文件下发后不久,按照时间节点和内容要求,克服了“很多工作举措就农村抓农村,与城乡整体谋划、城乡融合发展结合不够”问题。着眼未来乡村建设,按照“模式”来理解并实践“千万工程”,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制定了一系列落实举措,如《xx县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行动项目清单(2023年度)》《xx县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行动建设项目清单(2023-2025年)》等,把符合条件的农房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计划,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网、物流等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等。
---此处隐藏7097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五干”精神,落实和实施“千万工程”
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大稳定、小调整”。xx县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有系统思维和长期发展的政绩观,不能只盯着一时一任的成果。聚焦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探索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着力在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方面建设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共富乡村。坚持重大决策带头谋划、重大事项领导干部亲自安排、重点任务亲自调度,亲自赶赴乡镇(街道)督查暗访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工作,整合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向乡村一线倾斜,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xx县得到高效运用。同时,落实和实施“千万工程”要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对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要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其中,“大稳定”是为了一张蓝图干到底;“小调整”是为了不断优化不同阶段的实际工作的需要。
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思维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乡村振兴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持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一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一定要“三适应”。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分类指导,不要一刀切、搞运动,不要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做到和美乡村建设同县财力的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相适应,同本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本村文化和风土人情相适应。二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力而为。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20多年的示范引领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升华提升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xx县不同乡村在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地形地理有自身特点,但都可以从“千万工程”中获取经验,探索出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新路径。三是用“五干”精神工作方法推动“1533”发展思路落实。“1533”是完全符合xx县实际的,是“千万工程”的全国典型案例,但要发扬“以身作则带头干、团结共事协作干、艰苦奋斗扎实干、一身正气廉洁干、敢为人先创新干”“五干”精神,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进市场,下乡村,掌握实情,摸清实底,多办实事,多求实效,广大群众要勤劳致富,确保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实现。
(四)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以“千万工程”确保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县域人才统筹培养和使用制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xx县“千万工程”要树立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农村新业态领域里新型实用人才典型,以职业化为方向,引导村民参加陕西省农业院校、各地农民学校及各级实训基地培训,以典型带动、高效率使用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把《决定》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新型农业人才“引育用留”平台。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组建“基地农户+创客团队+专家”等专业运营团队,催生和丰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制定《xx县乡村经济促进办法》,建立乡村企业参与xx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保障制度,让乡村企业家放心;通过制定完善业绩评价体系,打造“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合作模式,健全乡村企业增信制度,吸引更多优秀职业经理人及专业团队参与乡村建设,共促乡村发展[5]。三是激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对《xx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进行相应修改,允许把农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新屋”作为资源,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把“新屋”改变开发为“新村”。针对xx县传统产业领域的青年人才占比高达70%,而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青年人才占比仅为30%的现状,建议把回乡创业优秀人才进一步纳入xx县人才奖励政策范围;制定完善乡贤及返乡青年创业优惠政策,把吸引对象不局限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役军人、外出能人”范围,借鉴浙江“两进两回”做法,为乡贤及回乡创业青年提供创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