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政府及文旅等部门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了好的导向、形成了好的格局、创建了好的品牌、营造了好的氛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改善,2019年XX县成功创建为“第二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于2020年跻身全省首批5个“荆楚文旅名县”创建单位之一(十堰市唯一一个),整体工作成效明显。
(一)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县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机构日趋完备。仅2020年至2021年,县财政累计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达到8327.68万元,2020年同2018年相比,增长了41.71%。在项目建设上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并改造建成了全省山区第一个县级美术馆。其中,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全县15个乡镇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全覆盖,295(291个村、4个社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五个一”标准,累计建设省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5个,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16个,新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场)示范工程项目6个。XX生漆博物馆、红色记忆博物馆、油磨坊博物馆相继开馆,公共场馆的纵深拓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
(二)文化惠民广泛开展。近年来,我县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公众的能力,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开展了送戏下乡等活动。以民间春晚、广场舞大赛、“文化扶贫进乡村”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阳光阅读、朝读经典”、茶文化旅游节、“灵秀湖北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品牌为主线,文化活动呈现特色化、常态化。每年举办文艺演出、展览、读书活动120余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2021年,“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歌咏比赛、“山二黄优秀剧目”展演等“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突出建党百年主题,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基层广泛开展了文艺演出、文化知识普及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融文化服务与志愿行动推广于一体,努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李军经典100悦读志愿服务项目”获湖北省和全国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三)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立足地方文化品牌,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受群众欢迎的《XX的水》、扶贫主题歌曲《我们一起同行》、XX蒸盆宣传歌曲《老家的味道》《夯土的传说》、山二黄乐舞《XX欢迎您》等山二黄优秀剧目。以产业扶贫为主题的山二黄现代大戏《山茶花》,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和第四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剧目,并参加第二届“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荣获全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剧目《青春何恐》,上演后赢得各方好评。地域文化系列丛书《XX词典》第一、二辑已公开出版。
---此处隐藏2758字,下载后查看---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民生福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县政府及文旅等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常态化机制,加大普法和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保证县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经常性增长,着力解决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经费不足和县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文化馆及美术馆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二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既要抓政府投入,又要抓社会参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突出重点,持续优化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着力解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不科学、不均等和文化产品品类不全、供给不足等问题,补齐“短板”,夯实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底板”。一要强化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山二黄剧场、博物馆项目早日开工实施。二要加强对己建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管理和维护,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健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单位、部门现有文化资源共享。要统筹城乡发展,既要规范发展城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又要规范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坚持把社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和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建设规划,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目标,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三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官方网站、AAA公众号(小程序)、官方抖音、数字文化一体机等数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作用。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加强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既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又要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努力创建“荆楚文旅名县”,持续提升XX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四)建强队伍,有效激发服务效能。县政府及文旅、人社、机构编制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一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实际需求,出台优惠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吸收招聘更多专业文化人才,加强交流轮岗、进修培训等方式,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专业能力的县乡(镇)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服务专业技术人才。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及具有专长的优秀文化人才,给予优惠待遇,优化发展环境。三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管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以服务效能为导向,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XX建设全省山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文化振兴”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