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镇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探索形成“三全三化”推进机制。一是全链条统筹谋划。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力量,编制《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划》,将全镇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项目库,分年度实施“提质改造”。二是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上级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自筹”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200万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3600万元,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融资1.2亿元。三是全过程群众参与。建立“村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的群众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在建设阶段组建村民质量监督小组,确保工程符合群众需求。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调整设计方案,保留田间百年古樟树12棵,优化灌溉渠线路3.6公里,既保护了乡村风貌,又提升了耕地利用率。
二、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杆
我镇紧扣“数字化、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量变”到“质变”升级,形成“科技+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的立体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全域智慧农田网络。在核心示范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站15处、虫情测报灯20台、气象站5座,整合卫星遥感数据与无人机巡田技术,建立“四情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病情)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环境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方案、病虫害防治预案,实现节水35%、农药减量28%。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种田大脑”决策平台,农户可通过手机APP获取个性化种植建议,系统还能自动调度田间灌溉设备,实现“云上种田”。例如,今年早稻抽穗期,系统监测到纹枯病爆发风险,立即推送生物防治方案,指导无人机精准施药,发病面积控制在0.3%以内。
---此处隐藏3322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粮食产能实现"三级跳"。项目区通过"地力提升+良种良法",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转型。耕地质量等级从建设前的4.2级跃升至2.9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高出全县均值1.1个百分点。在永丰村核心示范区,水稻亩产从480公斤突破至650公斤,刷新全镇纪录;通过轮作模式推广,冬闲田利用率从35%提高至82%,年增一季鲜食大豆,亩均增收1200元。202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2.1万吨,较建设前增加5100吨,可满足4万人全年口粮需求,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
二是农民收入构建"三金"支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模式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以红旗村为例,农户将5亩土地流转给托管公司,年收租金4000元;农忙时在"为农服务中心"务工,日均收入150元,年增务工收入6800元;参与超额分红户均获650元,全年"三金"收入达1.13万元,较全镇平均增收45%。项目区826户农户中,年收入超5万元的达312户,较建设前增长3.2倍。
三是生态价值创造"绿色红利"。高标准农田成为生态屏障建设样板,构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生态格局。农田林网覆盖率达35%,种植银杏、桂花等乡土树种6.8万株,吸引白鹭、翠鸟等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指数从0.68升至0.83。生态沟渠年净化尾水120万立方米,灌溉水质达Ⅲ类标准,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农场2家,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稻田养鸭""虾稻共作"模式,亩均生态效益提升420元。
四是治理效能实现"数字赋能"。以高标准农田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耕地保护智慧监管平台",接入80台高清摄像头、12套无人机巡航系统,实现"田长巡田-卫星监测-群众举报"三位一体监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零新增。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推动3个村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永兴村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机维修中心,年增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参与项目决策的"议事会"制度,使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农田提质"与"治理提效"双丰收。
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我镇将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模式,探索"四情监测+碳汇交易""智慧农业+研学经济"等融合路径,让农田成为稳产保供的"压舱石"、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生态宜居的"新名片",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书写乡镇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