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把握、全面总结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出重要部署。然而,当前我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仍存在诸多矛盾问题,亟须坚持问题导向、厘清逻辑理路、明确治理目标。

一、壮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

总书记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是人,说到底是人做工作、做人的工作。只有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治理、会治理、善治理的基层骨干队伍,才能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治理力量、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一是以“三结合”重要要求为牵引,建强乡(镇)班子。总书记在XX调研时,提出了“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的乡(镇)工作“三结合”要求。各地应坚持以此为牵引,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紧盯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这个“关键少数”,注重选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强的干部。畅通干部纵向、横向交流渠道,有序推动县直有关部门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使用,加大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中择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改善班子年龄、专业、来源和经历结构,使班子的整体素养符合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加强乡(镇)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和树立正确政绩观。

二是以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为重点,建强“头雁”队伍。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和“雁归工程”,积极推动青年返乡兴村,建立乡土人才库,物色优秀合适人选,培养成熟的及时推上党组织书记岗位。全覆盖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分析,加强适岗研判,对不适应、不胜任的及时调整撤换。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党支部书记提升应急处突、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基层党组织书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管理监督,规范“一肩挑”权力运行,加大违纪违法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公道履职、清正履职。搭建“比武练兵”擂台,经常性开展观摩评比,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三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建强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党员积分管理、志愿服务、无职党员“一编三定”等做法,健全完善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应急动员、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等制度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实施发展党员“育苗计划”,加大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破解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等薄弱领域发展党员难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规范组织关系、严格组织生活,构建顺畅转接、定期排查、双向共管的工作机制,搭建党员岗位建功平台,让每一位党员在基层治理中都成为一面旗帜。

---此处隐藏3526字,下载后查看---

四、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格局

总书记强调,“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基层治理面对最广大的群体、最复杂的矛盾、最具体的问题,更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各类治理主体统筹到一起,把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压实责任强引领。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乡(镇、街道)党(工)委“前沿作战部”、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县级党委抓乡(镇、街道)促村(社区)责任清单,党委书记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每年至少推动解决1~2个问题。建好用好基层党建阵地,优化村(社区)党组织聚拢服务功能,加强对各类组织和群众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引导,使党组织始终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主心骨”。

二是群众自治激活力。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以总书记批示肯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15周年为契机,紧密结合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从提升议事及时性、决策科学性、监督有效性出发,进一步理清议事范围、优化议事程序、拓宽运用领域、创新实践形式,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不断激发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是协商共治提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关基层发展的大事要事,建立民意征集、科学论证、民主协商、联动办理、监督反馈等机制,完善党员联系户、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党员活动日等制度,让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困难帮扶等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搭建“小院议事厅”“圆桌议事会”“民情夜市”等基层议事平台,让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四是多方参与聚合力。在农村,充分发挥有威望、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老党员、老教师优势,积极协助化解各类矛盾。在社区,用好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热心群众等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排查、民情恳谈、走访慰问、民生实事办理等活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同时,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发挥各类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作用,将养老托育、助餐助医、休闲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事项有机“嵌入”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