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系统,国民经济循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的循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揭示了国民经济循环的运行规律。从经济实践来看,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正是通过这无数次的往复循环过程,经济稳定运行和长期增长才得以实现。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打通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卡点堵点,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经济状况,我国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构建起基础的经济循环体系,为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持续破除制约商品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有效融入全球经济循环过程中快速提升经济实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进入新时代,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从战略上对经济发展思路进行调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复杂严峻环境下,我们始终保持经济循环总体畅通,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统一,是实现各种经济要素有效组织、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动态均衡过程,这就对国民经济循环的规模、质量、效率、动力和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要求进一步增加国民经济循环的流量规模和速度,增强循环的韧性,确保循环畅通;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要求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循环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更高水平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处隐藏4829字,下载后查看---

当前,在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及时推出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畅通了资金链条,扩大了有效投资,打通了经济循环的堵点。但在全国范围内,近年来主要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资产抵押融资持续下降,一些地方偿债压力增加,导致可用于促进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为此,要全面加强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在资产端着力建立价值激活机制,更大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持续有力提振资本市场,加大各类国有经营性资产、股权资产整合盘活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负债端创新债务治理模式,持续开展债务重组置换,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形成“资产增值—投资增效—债务可控”的螺旋上升循环机制。

畅通城乡区域循环。畅通城乡区域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在空间上的表现,是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畅通城乡区域循环,根本在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和发展联动性不断增强,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要看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市场性阻隔、制度性壁垒尚未从根本上破除,地区性“小市场”和“小循环”依然存在,商品要素跨区域流通、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仍存在不少障碍,城乡区域循环还不够畅通。为此,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打破地区性“小市场”和“小循环”,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顺畅循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根本在于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国内循环同国际循环的高效联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扩大商品贸易规模、鼓励外商来华经商办企业等举措,国内大市场的潜力和优势逐渐得到发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开放型经济规模快速壮大。进入新时代,我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在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的循环中实现较快增长,在激烈的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关税壁垒增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难度加大。为此,要在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的同时,不断完善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的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探索开展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验,加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力度,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