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硬件软件建设相结合,抓阵地建网络,塑品牌优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地位,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保障机制不断强化。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等文件,并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二是制定《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项考核办法》,将公共文化服务具体任务纳入考核,强化日常督导,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区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12支、区级各类协会4个,从事文化服务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专职人员约180名。能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对文化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四是落实《陕西省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把公共文化支出列入区级预算,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相关资金,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二)阵地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建成区、街、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区级层面全面统筹,建成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56个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二是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序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三级馆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建成文化馆分馆9个、图书馆分馆10个,公共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辐射。区数字文化馆、图书馆通过AAA公众号、网站等平台为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三是“两馆一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投资近7亿元的“两馆一中心”于2021年启动建设,将于2023年6月建成,其中文化馆、图书馆按一级馆标准设计建造,市民活动中心可容纳1000个坐席。
(三)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开展群众才艺大赛、红五月音乐会等活动,形成广场舞大赛、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二是节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打造XX国际樱花节、XX毕业旅行季、幸福生活天天游等品牌节事,其中第六届XX国际樱花节入选全市202X年对外宣传重点项目。三是书香XX建设稳步推进。2019—2021年累计争取上级文化专项资金1175.87万元,促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开展“XX读书月”“图书漂流瓶”等活动,促进全民阅读系列化、常态化。2021年区图书馆先后获省、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先进集体。四是特定人群文化生活得到保障。在全市率先建成盲人影屋和视障阅览室,依托辖区文化场馆、老年大学等场所,活跃了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和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
---此处隐藏2093字,下载后查看---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阵地建设。加快出台《XX区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推进“两馆一中心”建设,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利用城市更新等契机,规划建设独立的街道综合文化站,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彰显乡土人文之美、涵养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文化空间,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不断满足辖区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
二是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经费分配、项目安排等方式,加大奖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是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吸引人才并重,采取公开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配齐配强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和街道、社区(村)文化专干,吸纳社区(村)干部、社团文化骨干、退休专业人员等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依托驻地高校和文化单位等资源,组建区级专家团队,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和规划指导。切实抓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辅导。
四是打造亮点,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深入挖掘和转化XX优秀传统和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围绕青龙寺、大兴善寺、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大文化IP”,打造具有XX标识的公共文化服务名片,争创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的XX样板。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和市民中心“三大馆群”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度。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展览演出和群众才艺大赛等活动。整合各类资源,切实为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适宜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