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农村集体土地、房屋、设备等未全面登记造册,台账缺失或更新滞后,存在“账外资产”,导致资产流失风险。一些村庄可能由于历史原因,对于集体拥有的土地,没有详细记录其面积、位置、用途等信息。房屋方面,可能存在新建房屋未及时纳入台账,或者对已有的房屋结构、使用情况记录不准确的情况。设备类资产也可能由于缺乏定期盘点和登记更新,出现资产损坏、丢失后仍未从台账中剔除的现象。例如,某村集体拥有一处闲置的厂房,但由于没有准确的资产登记,在后续村庄规划中,该厂房被误拆,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损失。
2.产权不明
部分集体建设用地、厂房等未办理不动产权证,权属证明缺失,资产合法性存疑。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对产权意识淡薄,或者办理产权证书的流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集体建设用地和厂房等资产未能及时办理不动产权证。这使得这些资产在后续的流转、抵押等过程中受到限制,也容易引发产权纠纷。比如,某村的集体厂房因没有产权证书,在出租时租户心存疑虑,担心后续出现问题,影响了厂房的正常出租和集体收益。
---此处隐藏4437字,下载后查看---
对侵占、低价处置资产行为依法追责,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加大对农村集体资产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侵占、低价处置资产等行为进行严肃调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发挥警示作用,教育广大村干部和村民遵守法律法规,维护集体资产安全。例如,某县纪委监委对一起村干部低价处置集体资产的案件进行立案查处,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务处分,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2.健全制度体系
构建“1+9+N”制度框架,明确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扎紧制度笼子。结合农村实际,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体系,即“1+9+N”制度框架。“1”为总体制度,“9”为涵盖资产登记、处置、收益管理等九个方面的专项制度,“N”为针对不同类型资产和具体问题的补充制度。明确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扎紧制度笼子。例如,某镇制定了详细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1+9+N”制度框架,绘制了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使村干部和村民一目了然,有效规范了“三资”管理行为。
三、总结
农村集体资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需通过“查改治”一体推进,实现从局部整治到全域治理的转变。建议以法治化、规范化、数字化为导向,结合基层实际创新监管手段,同时强化群众监督与党建引领,确保资产安全高效利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资产管理问题整改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和长期性。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完善监督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责任追究等多方面措施,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同时,要注重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产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村集体资产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