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催生了夜间旅游的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以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意愿。XX市作为坐拥丰富自然、人文资源的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夜间旅游城市品牌。2019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决策部署中明确提出“让过路游变成过夜游,加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升级”的旅游发展策略,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在XX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重大发展节点上,夜间旅游将成为XX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实现XX市旅游产业链时间、空间的延伸,赋予城市新的活力;还将全面提升城市面貌和城市品位,展示XX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下一步,如何通过市区核心区块夜游合理布局探索符合XX实际情况的夜间旅游开发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赢格局,推动月光健康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理解夜间旅游的人文和地理内涵,建立健全夜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机制,针对市区核心区块夜游合理布局提出有效方案。
一、XX市区夜间旅游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XX市发展夜间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打造城市品牌。夜间旅游填补了游客夜间旅游需求的空白,完善了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同时,夜间旅游项目本身已成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同时,有助于XX打造“夜游”城市品牌形象。
二是开辟经济新增长点,增加旅游消费。夜间经济能够增加旅游资源的时间含量,意味着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因为发展夜间旅游可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继而拉动生产、消费与就业。同时,夜间旅游实现了与白天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缩小了产品竞争群体,有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此处隐藏9070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要资金人才保障。结合XX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实际情况,区别于其他城市由政府主导,鼓励企业、民间机构参与推进XX城区夜间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主要夜游空间格局内的商铺夜间开放;倡导夜间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展馆夜间开放;推进24小时便利店、无人售卖、夜间药店、24小时书店等便民服务商业业态发展。同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提升旅游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和特色化水平。
三是要健全交通体系。针对夜游出行实际情况,根据夜游产业发展和夜间客流实际需求,结合2条精品游线,开展多条夜间旅游直通车路线,在塘河、五马街历史购物商业圈、江心屿码头(瓯江夜游)、米房Cei、中央绿轴、光影码头、各公共展馆、城市艺术书房等设立夜间公交站点,串联全市的夜间旅游产品,节假日及周末延时轨道交通、轮渡运营时间,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
四是要完善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健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落实各主要夜游板块尤其是五马街历史购物商业圈的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网约车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其次协调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的制作与设置,加快公共交通指引标识的多语种化、规范化、光影化建设,重点完善提升火车站、城铁站和入城口等重要节点交通指引标识引导服务功能,促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同时推进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宽带、WIFI、智能、安全、融合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商业街区等重点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
五是要推介夜游品牌。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XX夜游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旅游的宣传力度,着力打造“山水月色?不夜XX”的旅游品牌形象,提高XX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开发XX夜游APP,形成XX品质商家推荐、预览体系。向广大游客及市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旅游产品;并以上海市为重点,主攻长三角、闽粤赣等客源市场,开发京津冀、鄂豫鲁等潜力市场,加强开发台港澳、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入境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市场合作。其次,借助华人华侨、友好城市、XX商会等海外力量助力旅游国际化营销,举办XX旅游推广周等系列活动,力推XX海外大使计划,积极打造中意文旅交流示范区、台湾周末游目的地等。最后积极报道发展夜间旅游富民、便民、惠民的工作成效,为加快夜间旅游繁荣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标杆效应。
六是要加强夜游管理。着力保障游客安全,营造有温度、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加强夜间安全巡查人员,制订完善旅游应急救援预案,储备旅游应急救援物资和器材,加强旅游热点地区的定点应急救助点建设,提供紧急医疗、紧急情况快速救助等服务,有效应对夜游突发事件。旅游企业在夜游产品的线路规划和场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产品服务与游客的身体条件、家庭构成是否匹配,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优先保障安全。政府层面应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安保力度,重点监控休闲娱乐基础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保障公共社会环境的安全有序,加强重大节庆活动的安保防卫。社会公众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传递温暖和善意,共同营造有温度的生活环境。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形成“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政府与行业协同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大数据游客画像分析、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安全预警体系、交通流量压力预警等智慧管理新技术运用,使得XX夜间旅游管理更加节能、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