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纪念:弘扬五四精神的主要载体
文本纪念,形式灵活、丰富多彩,可谓纪念五四最广泛的形式。
社论,特别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如《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红旗》的社论,代表着党的声音,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指导性。1942年、1945年、1946年5月,《解放日报》先后刊登纪念五四的社论,号召打破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加强对解放区乃至全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打击国民党的进攻,为民主、自由而斗争。从1949年开始至今,每当“逢五”“逢十”五四纪念日,《人民日报》都会刊发社论,结合时代特征,提出青年运动的方向,如《发扬光荣传统建设伟大祖国》(1959年),《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2019年)等。在报刊上开辟专栏、特刊或专号,发表新闻报道、论文、回忆和歌曲,是五四纪念的另一种重要形式。1920年5月4日,《晨报》专出“五四纪念增刊”,次年同日又在二、三、六版登载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近20篇纪念文章。20世纪20年代,恽代英、张太雷、瞿秋白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曾在《中国青年》《向导》等党内刊物发表纪念文章。1939年,正值五四运动20周年,可以说是党以文本形式大规模纪念五四的元年。《新中华报》《解放》《群众》《新华日报》《中国青年》先后登载毛泽东、博古、邓颖超等的纪念文章。
发表通告、指示或通电,传达党对五四纪念的安排,也是一种文本纪念的形式。1924年4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员,以学生为中心,广泛演说,弘扬五四精神。此后,中央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通电,要求各地在5月4日前后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在出版图书方面,早在1919年6月,上海公义社就曾出版图书,开以图书形式纪念五四的先河。1949年,党领导下的新华书店在上海发行《“五四”卅周年纪念专辑》,收录毛泽东、吴玉章、范文澜、叶圣陶等人的40篇讲话、回忆和论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集中出版一批关于五四运动的书籍,如《五四运动回忆录》《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五四运动在北京》等。题词也是纪念五四的一种文本形式。1950年,《北大周刊》准备出版五四专号,5月,毛泽东特地题词:“祝贺‘五四’三十一周年,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另外,还有发行邮票、纪念章,办图片展等补充形式。从1947年东北解放区发行最早的一套五四纪念邮票,到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发行纪念五四运动的专题邮票,方寸之间传承了五四青年不屈向上的精神。
---此处隐藏1899字,下载后查看---
早在1919年10月,李大钊就在《国民》杂志社成立周年纪念会上演讲,盛赞五四运动“排斥侵略主义”“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谓以演讲形式纪念五四的发端。1939年5月4日晚,延安青年围着篝火,露天表演秧歌舞、生产舞、大合唱,纪念五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纪念五四的形式日益丰富。1950年5月4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在国歌和世界民主青年进行曲的乐曲声中,首都9万男女青年高举着“保卫世界和平”“建设新中国”等标语,举行盛大游行活动。同一天,北京大学布置的“毛主席在校工作室和李大钊同志纪念室”揭幕,原样陈设毛泽东和李大钊在该校工作时的办公桌、书籍、文章等。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活动纪念呈现出多元化、广泛性、时代性等特征。1984年5月,为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铁路总工会等部门组织20万人,进行“铁路知识百题竞赛”,并举行发奖大会。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举办系列纪念五四活动,历时两个月之久。
从1997年开始,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青年,颁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至2024年,该项奖励已评选28届,授予黄文秀、朱婷等各行业、各民族的1000多名优秀青年。
从2006年开始,每年5月4日,香港都在金紫荆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纪念五四运动,以激发香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五四纪念的形式在变,但五四精神的内核未变;时代主题在变,但阐释五四历史、激励青年群众献身祖国的目标未变。在五四运动105周年来临之际,挖掘纪念资源,弘扬五四精神,可以很好地激励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