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以“学查改”之笔绘就民政清风画卷,以八项规定之魂筑牢为民服务根基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中央八项规定犹如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宣言书”,为全党树立了“严”的标杆、指明了“实”的方向。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就是要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遵循,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民政领域落地生根,以优良作风书写新时代民政工作的“为民答卷”。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廓清认知迷雾,把握基层作风建设的“时”与“势”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当前,全市民政系统正处于深化改革、服务民生的关键期,既面临着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社会救助精准化等发展机遇,也需应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制度执行“中梗阻”等现实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民政工作直接服务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作风问题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寒了百姓的心。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直面问题,才能确保民政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四风”问题树倒根存,需警惕“旧弊未除、新疾又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以“改头换面”的姿态潜藏于民政工作各环节。在政策落实中,有的同志对上级文件“依样画葫芦”,缺乏结合XX实际的精准施策;在服务群众时,存在“重流程轻实效”现象,将精力耗费于台账整理、报表填报,却忽视了群众的真实需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则穿上“隐身衣”,违规收送电子礼品、“隔空”操办婚丧事宜等问题时有端倪,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如“温水煮青蛙”般侵蚀着民政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制度执行“肌无力”,需破解“牛栏关猫、落而不实”困局。近年来,市民政局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了多项制度规范,但在基层执行中仍存在“温差”“落差”“偏差”。部分基层单位对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制度执行不严,导致安全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社会救助领域的动态复核机制落实不到位,造成“错保”“漏保”问题偶有发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对制度缺乏敬畏之心,再好的制度也会沦为“稻草人”。

---此处隐藏3846字,下载后查看---

(一)以作风建设之“严”,守牢民生保障“底线”。民生保障是民政工作的“基本盘”。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标准化建设,用“绣花功夫”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同时,要以作风建设为保障,严肃查处民生资金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确保每一分“救助款”都用在刀刃上。

(二)以作风建设之“实”,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民政公共服务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施“银龄安康行动”,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推进“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关爱服务。在殡葬服务领域,推行绿色殡葬、节地安葬,建设生态公墓和骨灰堂,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殡葬需求。要以“实”的作风推动各项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感受到民政服务的温度。

(三)以作风建设之“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自治载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要以“进”的姿态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为XX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的基层基础。

同志们,“路漫漫其修远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灯塔”,以“学查改”为“舟楫”,在民政事业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全市民政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国之大者”,践行“民政为民”,以优良作风凝聚起推动XX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为XX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民政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