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其独特的公益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1月以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驱的方式,对我区区直及驻区单位志愿服务队、乡镇(街道、中心)志愿服务队、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社会志愿服务队等进行底数摸排和实地走访,并选取志愿者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志愿服务组织动员体系健全。一是体系构建完善,X新区依据中央、省、市关于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文件要求,建立了区、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在区直层面,各区直及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等根据行业特点或业务职能成立本单位(行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特色志愿服务队)。在乡镇(街道、中心)和村(社区)层面,则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采用“党建+志愿”模式,广泛吸纳党员、青年、先进模范等各方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二是政策落实有力,各志愿服务队主动走进村(社区)开展活动,如法律援助、技术助农等,实现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区级志愿服务队伍有268支;乡镇(街道、中心)级志愿服务队伍26支,村(社区)级志愿服务队伍420支。
(二)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一是需求把握精准。X新区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矛盾调解、法律宣传、邻里守望、整洁家园、助残帮困、关爱“一老一少”等日常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融入网格管理,实现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服务项目精细。精心策划了如“英雄永不独行关爱参战老兵”“红色故事我来讲”“周末妈妈”“雏鹰计划”“同你一起变美”“老支书矛盾调解”“残健共融牟爱同行”“X”“X”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体现了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和温度,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
(三)志愿服务内容多维拓展。一是活动形式多样。区直及驻区单位、群团组织走进村(社区),开展法律援助、技术助农、文化润民、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其行业技能和资源优势为群众解忧帮困;各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则以“我们的节日”“12·5”国际志愿者日、“3.5”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辖区志愿服务队紧扣节日主题,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发挥文艺志愿者等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辖区群众积极参与、有效互动,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二是推动专业赋能。通过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的深度参与,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例如,X社工长城志愿服务队通过项目共建机制,成功孵化出我区首个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实现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的协同创新;蓝天救援志愿服务队创新“平急结合”工作模式,既为新就业群体开展常态化应急技能培训,又通过系统化专业救援培训为基层培育156名持证应急救援志愿者,构建起”专业力量下沉+基层能力提升”的治理闭环。
二、存在的问题
---此处隐藏1358字,下载后查看---
(三)参与程度与作用发挥不均衡。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呈现出村和社区明显不均衡的状态,社区党员、工作者、网格员和社会组织参与辖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活跃度要高于村里,相应地,社区引导带动居民群众参与辖区基层治理的效果也高于农村。
三、下一步建议
(一)优化资源,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赋能。一是把党政群团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爱心驿站等阵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并完善助残、医疗、应急救援、心理疏导、法律宣传、矛盾调解等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建设。二是以志愿服务为桥梁,将高校、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与村(社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村(社区)治理注入强大的青春活力和专业力量。三是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以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赋能志愿服务。
(二)整合资源,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一是建立区级志愿服务项目库,打造区级志愿服务品牌,在“X社会工作”AAA公众号开辟“牟城有爱志愿同行”专栏,通过志愿项目展示、优秀志愿服务队伍风采视频展播、优秀志愿者榜样引领、志愿动态展现等方式打造区域志愿服务品牌。二是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主场景,聚焦群众需求,围绕“一老一少一新”等重点领域,指导培育多样化、小而精的志愿服务项目。
(三)挖掘资源,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一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农村志愿服务品牌。二是打破资源壁垒,推动相关部门(行业)志愿服务与农村的供需对接,发动乡贤、党员、农技骨干等群体,围绕农业指导、环保公益、送医下乡、文化浸润、普法宣传、矛盾化解、扶贫济困、平安建设、留守儿童帮扶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农村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