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全面提升我市新质生产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委工作要求,结合市人大常委会202X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8-9月份,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安徽合肥、江苏徐州和省内的新乡、鹤壁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深入宝丰县、石龙区及平煤神马集团、河南城建学院等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泉,各项科技政策措施亮点频出、扎实落地,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8家,高层次创新平台载体278家。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2019年、2022年两度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我市探索的“推动建立‘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委作为“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创新生态日益优化。一是成立XX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推进,出台《XX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和奖励文件,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二是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制度,用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三是成功举办2023年河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为城市创新创业积蓄新生力量。在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XX市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居全省第5名,实现两年两提升。

(二)创新主体持续壮大。一是出台创新主体培育三年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变成创新主体,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二是深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建设全要素创新主体培育数字化平台,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实现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三是实施产业、区域高新化专项行动,推动尼龙新材料、高压电气、碳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和高新区、尼龙新材料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

(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一是XX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一区多园”发展成效获国家科技部肯定,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实现五年五连升,居全国第74位。二是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设顺利。三是省科学院X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XX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营,平煤神马集团、真实生物公司牵头组建河南尼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研究院;河南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和电气装备中试基地获批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782家,其中省级以上292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

---此处隐藏3964字,下载后查看---

(四)要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是加快推进实验室体系重塑,高标准建设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序推进尧山实验室建设,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二是加快建设省科学院XX技术产业研究院、龙门实验室XX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质量推动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以及省电气装备、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建设,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三是加快打造高端检验检测平台,推进国家尼龙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能源及尼龙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市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建立专利导航基地、知识产权服务网点等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基础,形成与本地产业共联共生、与郑州和洛阳错位布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平台集群。

(五)要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市不是创新策源地,更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政策方面,要借鉴合肥经验,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发现、对接及转化等制度,出台我市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等政策,建立以政策支持为手段、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导向、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服务方面,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设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为科技成果转化“穿针引线”。借鉴徐州经验,建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制定新产品推广实施计划,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

(六)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把我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两所本科高校作为引才载体,引进一批博士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上下大功夫,全方位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既要有创新的平台,更要有产业、生活配套服务等适宜人才工作生活的完整链条。同时,要积极鼓励河南城建学院、XX学院借鉴徐州工程学院在“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助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的经验,促进技术专家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建立良好的技术交流研讨渠道,开展各技术领域与层次的专场对接,强化学校内部技术创新优势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项目合作过程。开展政府与高校双向挂职交流,加强校地合作,推进政府引导、市场出题、校企共答、利益共享。

(七)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抵押、知识产权属性强等特点,设立科技金融补偿金,拓宽投、贷、保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相结合,通过风险隔离、信用评级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让科技“金融活水”灌溉更多科技企业。充分发挥XX市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XX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增设鹰城科创基金,把科创、产业和基金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八)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推动科技攻关机制改革,强化政策基金引导,坚持“第一性、唯一性”导向,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技术指标,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壮大专、兼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强化科技系统队伍建设,在各县(市)单设科技局,充实力量和人员等,打破“上热、中温、下冷”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面。要发挥法治引领推动作用,立足“小切口”,坚持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聚焦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谋划相关立法工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