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关于社会治理工作典型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地区的社会治理是稳边固边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要求,在**地区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多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374个行政村创新推动现代化**幸福村建设,资金投入和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至今374个现代化**幸福村已经建成。按照设定的目标,在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和党建强等6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促进**地区社会治理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目前,**省现代化**幸福村集中性建设任务已完成,巩固提升便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但也要看到,受地缘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省**地区的社会治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对**地区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强人才之基,赋能**地区社会治理的水平提升

党建引领**地区社会治理要强人才之基。人才是党建引领**地区社会治理依托的宝贵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地区引才难、留才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其中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基层组织建设。实践充分证明,抓组织、抓班子、抓队伍就是抓领导力和组织力的建设。中共**省委和**(市)各级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地区党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幸福村建设把强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综合来看,巩固提升幸福村建设成果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治理行政主导惯性突出,部分干部对现代治理理念的理解认识尚不到位,有的干部甚至把治理简单理解为管住治住群众,下细功夫引领群众参与治理的意识不强;(二)有的班子治理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弱,有的干部求稳怕事怕问责心思重;(三)基层治理资源配置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尽匹配,“小马拉大车”现象明显。立足当前,着眼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把**地区党政人才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并努力改善招引其他各类人才的条件,充实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改善**地区与承担职责任务相应的资源配置,并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联动协同的运转效能。

(一)选优配强**地区各级领导班子。要更加突出选人用人的工作导向,把**地区作为培养锻炼、识别选拔干部的场所。有必要拓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内选拔党性强、作风硬和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县(市)、乡(镇)领导班子;要坚持着力配强抵边村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于个别难以选出合适人选的,由上级党委直接委派;要充实**村干部力量。从实际出发,对力量薄弱的抵边村,可考虑在现有的行政村内,按照地缘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划分若干自然村,统筹选配自然村小组长,以增强联系群众、精准掌握动态并及时反馈的力量。

(二)持续厚植**地区后备干部基础。要健全遴选优秀年轻干部分批次重点培养机制。同时,探索打通乡(镇)公务编与事业编人员选拔使用的区隔,对于乡(镇)事业编潜质佳、工作表现好的年轻干部尽早纳入培养,为其转任公务员提供更多支持,为用活本地干部提供一种途径;鉴于社会治理专业性日益突出的情势,应给予**地区年轻干部参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更多支持。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适、能力提升等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社会治理需要专门人才。加强这方面工作,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改善**地区干部的知识结构,助力社会治理方面的专业化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此处隐藏3488字,下载后查看---

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进步、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和铸就民族之魂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党在边疆**地区文化领导权的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区的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移风易俗的文化精气神得以培育并渐成主流。从协调发展看,**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撑力尚不够,文化设施作用发挥尚不到位,文化精气神尚有不足。进入新时代,**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极大改观,但闲置不在少数,文化活动带头人普遍缺乏;党建宣传展板、中华文化符号标识在重点区域广布,但限于简约,对边民的影响力不宜高估;有的边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甚至把得到政府帮扶理解为天经地义,而对公共事务则认为是政府的事情,觉得政府管得太多太细添麻烦。

(一)培育文化精气神是一个主动作为、长期浸润的过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重点工程,繁荣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持续深化培育**地区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GC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紧紧抓实文化精气神培育的“龙头”。**地区各级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以及人文素质和社会治理的专业素养,对区域文化氛围塑造、精气神的培育具有引领作用。为此,有必要以更大力度加强和统筹该地区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和国门党校一体化建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强化干部的理论武装,加大干部的人文素养、社会治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师资义务培养、送教下乡和义务讲学等支援帮扶**党校的机制,奠定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激励文化创新。**地区文化丰富,特色鲜明,积淀着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生存发展、应对挑战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要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提升的带头人培养,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实地、采风体验,凝练社会主义中国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崇德向善的文化精神,并以各种文艺表达形式展现出来;可考虑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整合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习基地,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长期浸润,促进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时,进一步建好用好**地区村级文化室。以展示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社会变迁等为重点,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文物和影像等多种形式,新旧对比,展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带来的边疆社会的巨大进步,助力乡风文明培育。

(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国家责任教育。鼓励探索让文化“活”起来的方式方法,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方向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原则上,让群众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内容上,联系当地的民风民俗、群众的生产生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开展树立国家责任意识的专题教育。党和政府在**地区巨大投入和帮扶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与境外民众生活处境相比,其差异可谓天上地下,这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加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教育时,有必要把公民国家责任意识的培育单独提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边民进行教育引导;完善村规民约。目前,**地区村落的村规民约都已制定,但有的篇幅过长面面俱到,对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正向规范意义的民族价值理念、伦理规范提炼不够,凸显不足,记不住、影响不深是普遍现象。应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实用管用,对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并完善相应的践行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