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实施建设“初心”工程,锻造忠诚担当司法铁军。一是筑牢忠诚根基。以D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年开展D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12次,覆盖《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新修订《中国共产D纪律处分条例》等重点内容,组织“书记讲D课”“青年干部读书班”等特色活动28场,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创新“D建+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在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6个业务条线设立D员先锋岗,选树“法治先锋”典型人物15名,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D旗插在一线”的生动实践。二是完善全面从严治D体系。深化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干部廉政档案143份,开展“一月一主题”警示教育案例分析会11次,组织D员干部赴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3批次,累计签订《廉洁承诺书》286份。创新“四责协同”机制,制定《全面从严治D主体责任清单》28项,开展专项督查6轮,整改问题37个,推动“三重一大”事项全流程线上监管,实现廉政风险防控覆盖率100%。三是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拔12名青年骨干担任支部委员,开展D务工作者专题培训4期,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特色矩阵,其中行政复议科D支部“阳光复议·为民解忧”品牌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示范案例。建立“D性体检”制度,通过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D员干部进行360度考核,全年发展预备D员8名,评选五星级D支部3个,D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
(二)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润心”工程,构建全域普法新格局。一是压实普法主体责任。制定《202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49家单位参与的普法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3次,发布普法责任清单156项,推动法治宣传与部门职能深度融合。二是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建成“法治云课堂”线上平台,推出《民法典200问》《反诈情景剧》等原创短视频48部,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在政务服务中心、地铁站点布设智能普法终端63台,提供法律机器人问答服务2.1万人次。开展“法治大篷车”巡回宣讲,组织“法律明白人”培训28场,培养基层法治骨干1200余人,发放《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3.2万册,实现全市村(社区)法治书屋全覆盖。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突破。针对企业合规经营需求,举办“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企业家沙龙6期,编制《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等手册12类,为11家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服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护苗行动”,联合教育局打造“法治第二课堂”,组织模拟法庭、宪法诵读等活动42场,覆盖师生3.8万人次。
(三)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放心”工程,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健全法治建设机制。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全年审查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89件,提出法律意见237条,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二是强化执法监督效能。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0版,开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领域专项督查5次,整改问题63项,评选优秀执法案卷28件。创新“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模式,研发VR执法模拟系统,培训执法人员2300人次。三是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建立行政复议调解中心,首创“专家会诊+听证评议”机制,22件复议案件中19件实现实质性化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典型经验获《法治日报》专题报道。
(四)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贴心”工程,优化法治惠民服务。一是构建“15分钟服务圈”。升级改造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18个,配备智能服务终端45台,建立“法律援助直通车”流动服务站,开展“农民工讨薪”“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行动,为特殊群体挽回经济损失870万元。二是创新智慧服务模式。研发“法援在线”APP,实现法律咨询、文书生成等7项功能“掌上办”,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推行公证“远程视频办理”,为海外侨胞、卧床病人办理委托公证63件,群众满意度达99.6%。三是深化企业服务供给。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专班,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包,开展“法治进园区”活动32场,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56项,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2亿元。
---此处隐藏4588字,下载后查看---
(一)引领再强化。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举办轮训班6期,开发“法治先锋”D性教育线路,打造“智慧D建”管理平台,实现D务工作全流程数字化。
(二)法治保障再升级。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促进条例》等创新立法,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观测点50个,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为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提供专项法治护航。
(三)治理效能再提升。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大数据平台,开发执法评价系统,推行“教科书式”执法标准,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更多短小明快、精准管用的立法,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到解决突出问题上,以高质量立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好用活全市45家政府立法联系点,持续拓展立法联系点的数量和类型,做实立法公众参与机制。
(四)惠民服务再优化。实施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工程”,推进“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开发婚姻家事、遗产继承等场景化服务产品,实现法律服务“精准滴灌”。
(五)平安建设再深化。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立等可取”,研发社区矫正“电子围栏”系统,建设刑释人员就业帮扶基地3个,筑牢社会稳定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