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观是全面认识农业内涵特征和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念。总书记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农业发展应以大农业观为引领,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在领导“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农业被视为是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相对弱势的产业。其基础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基;其弱势性在于,它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以个体小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在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时,这种农业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传统农业必须走向现代化,且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工业生产的先进模式和组织方式,打破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局限,以规模化、合作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这种农业发展观深刻影响了此后诸多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探索。
我们党对农业的认识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农业发展强调全面性和支柱性,农业领域的合作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的地位从“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变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形成一整套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发展体制机制。这一时期,农业的产业属性十分突出,其主要任务是保障粮食供应,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原材料和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的确立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实施,农业逐步被置于更为宏观的工农城乡关系之中来看待。在实践中,农业的多功能性也逐步得到关注和开发,但农业多元价值与综合功能尚未被充分发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创新农业现代化理论,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理念。大食物观是从食物供给保障角度对传统农业观的拓展提升,大农业观则是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角度对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发展。大食物观是大农业观的基础,大农业观是大食物观的必然结果。从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文献看,大农业观意味着我们将以更大的格局、更强的系统性、更全面的方法手段来应对农业发展问题,倡导将农业功能和贡献拓展至多个维度,涵盖全产业链及多种经营主体,并整合多方资源立体式地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在领导“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引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农业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2、践行大农业观具备扎实的基础
---此处隐藏2664字,下载后查看---
3、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结构调整与来源拓宽并重,推动食物体系多元化。一方面,统筹国内资源,保证重要农产品供应,通过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完善储备制度等,实现供给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将国际市场作为补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与监测,实施多源进口策略,推动食物来源多元化,增强供给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场景开发与模式创新并重,促进生产体系多元化。发展立体农业,拓展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等农业生产空间,调整优化生产空间布局,发展设施农业、戈壁农业、沙漠农业和城市农业等,实现立体开发、复合经营。打造循环农业,推动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实现废弃物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广高效节约型技术,实现农业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发展智慧农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深入挖掘相关数据,提高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加速“机器换人”进程,推动农业向智慧化方向转变。
小农户与新主体支持并重,实现经营体系多元化。基于小农生产的基础性地位,聚焦家庭经营难题,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农事服务中心、“科技小院”等共同发力,加强对小农户种养殖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步引导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具有较优规模效益、较高集约化程度、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更多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主体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手段与监管服务方式,鼓励主体间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经营生态,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并重,推动产业体系多元化。针对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聚焦其发展中的痛点及难点问题,从产量提高、质量提升、品牌塑造、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等角度入手,着力推动区域主导型传统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扶持融合型业态模式,因地制宜推出特色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三产有机融合。创新数字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数字化技术重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等深入基层,基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推进相关产品及方案的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