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读书班,既是一次对标看齐的政治体检,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作风洗礼。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开篇之作,也是新时代党管治党的“金色名片”。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二年来,从“打虎拍蝇”激浊扬清到“靶向纠治”破立并举,从“关键少数”率先垂范到“绝大多数”紧跟笃行,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作为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XX区委宣传部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检验,作为深化作风建设、提升工作质效、释放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以严抓严管的标准、务实管用的举措、扎实强硬的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和航向前行。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和大家作些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作风建设的政治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似聚焦“小事小节”,实则撬动“大党大国”,蕴含着深厚的政治逻辑、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远的历史考量。我们要顾全大局、全盘统筹,坚持从政治高度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切实把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一是从政治属性看,严守中央八项规定是检验对党忠诚的“试金石”。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机械的作风纪律要求,而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是对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再部署、在动员、再出发。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我们宣传干部要时刻绷紧“强化规矩意识、守牢工作底线”的责任之弦,牢牢地把严守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时刻牢记“宣传工作是政治工作”的根本定位。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夯实理论阵地,在XXXX的科学指引下,开展理论宣传工作。在理论宣讲中,坚决杜绝“台上唱高调、台下搞变通”的“两面派”做法,防止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成“空洞说教”;在舆论引导中,要坚决抵制“低级红”“高级黑”,杜绝拿党的原则做交易、用党的政策谋私利的行为。XX区宣传部开展的“XXXX进万家”活动,之所以能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和赞誉,不是花拳绣腿的作秀,而是宣讲团成员带着感情讲、联系实际讲,让党的创新理论焕发生机,真正“沾泥土”“带露珠”。这启示我们,只有把对党忠诚镌刻到思想深处、落到具体行动,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在宣传战线落地生根。二是从人民立场看,践行中央八项规定是坚守初心使命的“度量衡”。“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央八项规定的第X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宣传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我们每天打交道的是基层干部群众,服务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搞“走马观花式调研”“盆景式考察”,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写出的报道就会脱离群众、不接地气,缺乏温度和深度;如果习惯“开会发文了事”,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上心,表现出充耳不闻、装腔作势的态度,开展的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共鸣。今年,我们持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保常态化。聚焦老旧小区文化设施匮乏、居民群众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协调建设了XX个“社区书吧”,组织文艺小分队开展“XX惠民演出”,这些工作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点赞,关键在于我们把准了群众需求的“脉搏”。这个列子告诉我们,必须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多到背街小巷走一走,多听群众的“家长里短”,让宣传工作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纽带”。三是从历史维度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是传承优良传统的“接力棒”。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到党的十八大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宣传部门作为党的“喉舌”,历来是优良作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战争年代,革命文艺工作者背着快板、提着马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写下大量反映时代变迁的经典报道。现在我们条件好了,但决不能丢了“泥腿子”精神、“店小二”作风。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有的同志为了一篇报道、一个镜头,多次蹲点社区观察细节。这些都是对优良传统的传承弘扬。我们要始终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养分,让XXXX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二、聚焦关键领域,找准作风建设的靶向发力点
宣传工作具有点多面广、辐射较宽、责任重大的特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责主业,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到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多个领域,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在理论武装中破除“虚浮之气”,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理论武装是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当前XX区仍存在“学用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有的同志学理论“为学而学”,满足于写写笔记、抄抄文件,圈圈语句,学习心得也是东拼西凑,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在宣讲中“照本宣科”,不结合全区实际,讲的天花乱坠,云里雾里,群众听不懂、坐不住。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进学风文风做起。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理论宣讲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结合起来,比如在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时,可以结合我区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案例,用群众身边的变化讲清“为什么干、怎么干”;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善于运用短视频、微党课、情景式宣讲等新载体,让理论宣传从“文件语”转化为“家常话”。要精心打造的“红巷讲堂”,把课堂搬到革命旧址、产业园区,现场讲理论、话发展,深受党员群众欢迎,这就是破除虚浮、求真务实的生动实践。二是在舆论引导中摒弃“浮躁之风”,让主流声音“提质增效”。舆论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躁。当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舆论生态复杂,有的同志为了“抢时效”,对信息核实不严谨,导致出现不实报道;有的满足于“复制粘贴”,缺乏深度策划和原创内容,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锤炼过硬作风,需要秉持“工匠精神”的精研态度:其一,要脚步向下“寻活水”,比如挖掘基层干部的典型事迹时,不能止步于汇报材料的字里行间,而应扑下身子跟班实操、驻点深耕,在朝夕相处中捕捉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细节,让人物报道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真正触动人心;其二,要沉心向内“细打磨”,面对社会热点议题,杜绝“标签化”的简单评判和“结论式”的生硬输出,而是以“剥茧抽丝”的耐心深入调研、多维剖析,打造既有思想锐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深度评论,帮助公众在信息浪潮中廓清迷雾、校准认知。我们围绕“老旧小区改造”话题,推出“改造前后对比”系列报道,既有政策解读,又有群众访谈,还有后续管理建议,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这说明,只要肯下功夫、用心揣摩、耐住性子,就能把舆论引导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三是在文化服务中根治“官僚之气”,让文化惠民“精准滴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现实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实效”的问题:有的文化活动“政府搭台、政府唱戏”,群众参与度低;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建在“偏远角落”,利用率不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树立“用户思维”:一方面,要问需于民,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线上留言等方式,了解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多举办动漫展、电竞比赛等时尚文化活动;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戏曲进社区、广场舞培训等普惠服务。另一方面,要问效于民,建立文化项目群众评价机制,把“群众点赞率”作为项目考核的重要指标,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我们试点的“文化菜单”配送模式,让群众自主选择演出节目、培训课程,配送满意度提升到XX%,这就是从“我给什么你收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给什么”的转变,本质上是作风的转变。
---此处隐藏3735字,下载后查看---
作风建设既要靠“治”来纠偏,更要靠“制”来固本。我们要坚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符合XX区宣传工作实际的制度体系,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让责任落实“严丝合缝”。针对以往存在的“重部署轻落实、重安排轻检查”问题,要建立“责任清单—推进台账—考核评估”闭环管理机制。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质量标准,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年底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挂钩。比如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管理中,不仅要检查学习次数、参学率,还要评估学习成果转化情况,看是否推动了实际工作、达到实际效果。通过闭环管理,让“躺平式”干部没有市场,让“实干者”得到褒奖。二是完善“一线工作”机制,让基层实践“成为课堂”。为解决“机关化”“衙门化”问题,要建立干部定期下基层制度,推动宣传干部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在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传承“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实行“蹲点”,每位干部每年至少到基层蹲点X天,撰写蹲点报告,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部机关各科室定点联系XX村(社区),帮助解决文化建设、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一线磨砺,让干部职工真正了解基层所需所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职工“轻装上阵”。作风建设不是一味地“严管”,还要注重“厚爱”。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对出于公心、主动作为发生的差错,给予容错免责,鼓励干部大胆创新、积极作为、破圈突围。在新媒体产品创作中,允许试错探索,只要不触碰意识形态底线,对点击率低、效果一般的作品不苛责批评,而是帮助分析改进。同时,要关心关爱干部职工,解决好加班加点、职级晋升、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让大家在严管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厚爱中激发干事的动力。
五、强化自我革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我们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终身必修课,常修常炼、自省自警,以自我革命精神打造作风过硬队伍。一是在“常修常炼”中筑牢思想防线。“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每天给自己“照照镜子、整整衣冠”:看看有没有“官本位”思想,是不是把自己当成“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看看有没有“形式主义”倾向,是不是习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看看有没有“浮躁心态”,是不是急功近利、只图表面光鲜。我们要紧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点任务,下足查摆问题的硬功夫,让每位干部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清单,不少同志主动认领了“调研不深入”“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并且逐一整改到位。这种常态化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提醒就是涵养优良作风的重要途径。二是在“慎独慎微”中坚守纪律底线。“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比如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一顿饭、一张卡,看似“不起眼”,实则是“破窗效应”的开始。我们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小节严起:参加基层调研,不接受超标准接待,不搞特殊化;开展舆论监督,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搞“有偿新闻”;组织文化活动,不搞铺张浪费,不追求豪华场面。只有把“严”字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才能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三是在“敢斗争善斗争”中彰显担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宣传干部必须敢于“亮剑”、善于斗争。面对错误思潮,不能沉默失语、明哲保身,要理直气壮地批驳纠正;面对网络谣言,不能听之任之、消极应付,要第一时间发声辟谣;面对不良文化现象,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要敢于动真碰硬。特别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站出来、顶上去,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各位同志,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需要我们铆足劲迎接和挑战。我们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为契机,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深融入思想行动,既作为校准方向的“基准线”,更当作锤炼作风的“紧箍咒”。始终怀揣“初心如磐”的清醒、秉持“使命在肩”的坚定,以更接地气的实干作风、更富实效的工作成果,全力推动XX区宣传思想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加速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贡献更强劲的精神力量与行动支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