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州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六大产业、五大工程、五大行动”为主载体,实施粮食、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12月1日至17日,州人大陈有德副主任带队分别赴全州11县(市)专题调研农业现代化工作。根据会议安排,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XX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1年,预计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以上,排全省第3,同比增长9.5%以上,力争排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400元以上,预计排全省第3位,预计同比增长12%以上,排全省第4位。预计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以上、农业招商引资新增到位资金97亿元以上。坚决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全州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9.97万亩,总产量130.78万吨。
(一)农业现代化项目推进有力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发展思路,着力项目谋划,积极争资争项,强化落地实施。一是狠抓项目谋划和实施。谋划“十四五”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893个,总投资1638.79亿元。2021年在建(新建完成)项目251个,项目库总投资444.89亿元,目前完成产业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共计200亿元(不含投工投劳)。二是狠抓争资争项。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项目22.73亿元,是去年同期1.83倍,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项目3.3亿元。三是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年底完成49.6万亩,占任务数43.5万亩的114%,全州高标准农田保有量累计达到2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预期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二)农业产业实现提档升级
---此处隐藏3989字,下载后查看---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完成525亿元以上、总量预计排位全省第3,同比增长9%左右,增速力争排全省第一方阵;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6100元、同比增长12%以上,预计全省排位分别为第3、第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60%,全省排位保四争三。
(一)着力抓好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和实施。2022年拟争取实施项目200个以上,计划完成产业投入、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40亿元以上。二是抓好争资争项。围绕农业现代化基金、产业强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西部协作资金、现代农业水利、冷链设施等项目,积极向上对接,力争争取20亿元以上中央、省财政资金投入农业项目建设。三是抓好产业招商。生猪围绕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茶产业围绕“大宗茶市场”、茶叶提取物深加工,蔬菜、水果产业围绕减损保鲜、分级分类及特色果蔬食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强化招商。“六大主导产业”至少开展6次以上专项招商活动,力争全州农业产业招商新增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二)着力抓好“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持续巩固推进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示范基地(养殖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主导产业产值达420亿元以上,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以上。一是实施生猪全产业链推进计划。加快长顺富之源、龙里高金生猪屠宰精深加工项目投产见效,引导现有18个屠宰场改造升级,紧盯双汇等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招商引资,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倒逼全州生猪养殖规模稳步增长。保证生猪屠宰产能达到350万头,饲养5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力争生猪存栏205万头、出栏270万头;二是实施高产茶园创建计划。借力“都匀毛尖品牌”效益,大力实施订单农业,以市场规则为准绳,调动茶农积极性稳步提升。新增高产茶园面积23万亩以上,累计达到50万亩以上,推动茶园投产面积120万亩、产量6.1万吨;三是实施蔬菜基地提质扩面计划。集中打造一批蔬菜产业园区,配套完善机耕道、灌溉设施、生产大棚、育苗中心、山地农机、冷链配送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早”抓“延”,大力发展早春蔬菜、秋延晚蔬菜种植,在坝区、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推广“321”高效栽培模式,厚植茭白、佛手瓜、茄子、早春辣椒等单品优势,新增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4万亩、累计达到30万亩,着力提升蔬菜商品率和种植效益。引入大型蔬菜种植、加工集团,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管理,以外部品牌为驱动,推动蔬菜基地提质扩面。全州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次),产量达到565万吨,产值提升至180亿元以上。四是实施水果、刺梨、中药材提质增效计划。稳步推进水果、刺梨、中药材发展规划,实现质和量的飞跃,以产业需求为契机,带动农业人才招引培育。新增提质改造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等低产低效果园面积5万亩,带动投产果园面积达105万亩,产量产值分别提升至120万吨、68亿元以上;新增提质增效刺梨种植面积8万亩、累计达15万亩、亩均收入从1700元提高到2400元,带动刺梨投产面积达23万亩、产量8万吨;新增提质增效中药材面积3万亩、累计达8.22万亩、亩均单产从750公斤增加到780公斤、亩均收入从5300元提高到5600元,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5万亩、产量31.5万吨。
(三)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及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双培育双服务”为抓手,加大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水利、设施农业等项目建设及资金支持上,优先向具有行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力争新增培育规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累计达到180家以上。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优势单品,以培育壮大922家农产品加工市场经营主体为载体,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四)着力抓好农村改革创新。一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按照分层布局、适度集中、重点突破的思路,支持各县(市)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鼓励乡村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全力强龙头、扶村社、扩基地、引人才、强品牌、提标准、建机制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推进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二是积极探索制定《XX规范提升“村社合一”推进实体化市场化运营的若干措施》。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实现“村社合一”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化市场化经营运行。探索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体深入融合发展,提升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解决目前大部分合作社产值达不到50万元、不能入规上统的问题。三是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模式。在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的基础上,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的模式,建成亩均投资4000元左右、要素配套相对齐全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10亩以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