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警民比例来看,一般均维持在万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五之间,而我国目前的这个比例约为万分之十三。全国正式编制的警察,在上世纪80年代大约在70多万,而到今年,全国正式编制的警察是170多万,但是公安部门的工作量比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增加了近20倍,出现了严重的警力短缺现象。每年除了因公受伤、致残、牺牲的警察以外,过劳死的干警数字也十分惊人。目前许多地方都只能采取地方财政补贴,聘请辅警、协管等人员来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只能应一时之急,而且这些聘请来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工资福利等保障也不是很到位,反而更容易滋生一些隐患。

(二)警察队伍没有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警察职业与法官、检察官等一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以前招录公安干警基本优先考虑各级公安、警察院校毕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受过专业的警察培训,招录以后通过几个月的就职培训即可以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警察并承担相应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公务员招录制度的改革,警察在编制、招录、晋升等组织管理上等同于一般公务员,招录中取消了对于专业、性别、身高、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限制条件,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现在警察队伍中非警察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而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在这种“重考试、轻经历,重招录、轻培养,重公平、轻专业”的招录模式下,急用的人才招不够、招来的人才使用不到位,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费的情况并存。而且,由于公务员流动渠道的通畅,很多人以警察为一个职业跳板,进行公务员内部的流动,造成人才的流失。

(三)警察队伍职业保障不足

---此处隐藏2141字,下载后查看---

(四)推动警种专业化,提高核心战斗力。在当前违法犯罪日益动态化、智能化、职业化的现实条件下,公安机关只有走专业化之路,切实把指挥情报、侦查破案、应急处突等核心业务警种打造成用专业知识、装备、手段、保障武装起来的尖刀力量,做到“用专业对付职业、用系统对付系列、用团队对付团伙”,才能牢牢把握治安主动权。

(五)建立群防群治体系。当前,在政府编制“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只能走结构性挖潜之路。统筹各警种资源、手段,组建跨警种、层级的合成作战专班,打造从警情到情报、再到行动的最短通道。同时,要统筹考虑警务辅助人员、保安、社区群防群治力量的建设,在社会面巡逻、接处警等工作中配合使用,提升整体警务运作效能。对于辅警队伍建设,也有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授权。

(六)优化组织架构。针对公安机关内部层级过多、部门过细,造成很大的资源和警力浪费的问题,建议重新梳理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尽量不要对基层作出每个警种部门警力占比的硬性要求,以利于基层根据自身实际统筹摆布,实现集约用警。合理设置机构,找准专业化与综合警务的结合点,重点解决指挥部、办公室静态宏观决策与应急实战指挥分离交织的问题,提升中枢部门综合研判能力,提升领导机关专门警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完善绩效考核,狠抓机关纪律来进行作风整顿。

(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针对由于不同部门、警种间的信息壁垒问题,建议加强信息整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交叉融合产生的倍增效应,探索建立现代警务制度,以制度来保障信息共享。

(八)完善人民警察法律保障制度。目前还是用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法律制度,应当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改革与修法结合起来,修改和完善公务员相关的配套法规和警衔条例,这样才于法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