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赣常任函[2019]13号《关于组织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人大代表,就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谢亦森等21位在抚选举的省人大代表参加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宜黄县中秋小镇、曹山景区、歌坪景区;资溪县大觉溪、真相乡镇;现场观摩了《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并召开有关工作座谈汇报会,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抚州历史文化深厚,山水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比较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呈增长态势。目前,全市共有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7家、省5A级乡村旅游点2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3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4.28亿元,同比增长5.1%;共接待游客3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8%;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22.7%。
1.坚持以规划为统领。编制了《抚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抚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年)》、《抚州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按照全域化的新理念,推动“多规合一”,推进景区市场化运营为主线,创新创优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
2.打造旅游新增长点。一是实施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了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南城麻姑山景区、宜黄曹山景区、金溪竹桥古村景区、黎川古城景区、广昌中国莲花景区、临川仙盖山等51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注重提升景区综合配套能力,完善景区“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一平台(观景平台)”建设,新改扩建A级旅游厕所超过100座。二是整合资金推进乡村旅游。大力开发“古色”旅游资源,投入3.18亿元对古村、古镇、古寺等进行保护性修复。整合农、林、水、扶贫等涉农资金6.1亿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46个,把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农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分享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红利。出台民宿发展奖励政策,建成了野狼居、壹秋果、九瀑峡等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3000多间。三是强化文旅深度融合。以“旅游+”为途径,在“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农业”四个方面,以《临川四梦》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谢灵运、王羲之、颜真卿、曾巩、舒同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流坑古村、竹桥古村、黎川古城为代表的古村文化融入旅游等,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模式。
3.加快旅游市场化进程。一是景区运营市场化。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双返双创”,金溪竹桥古村、乐安金竹飞瀑、南城麻姑山等景区率先实现市场化运营,景区市场化率由过去不足10%发展到现在70%以上。二是涉旅企业市场化。成立新旅游大巴公司5家,其中国营1家、民营4家;新成立旅行社11家。三是旅游线路市场化。开通了一批以“抚州寻梦之旅”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和以“不忘革命初心”为主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寻曹洞祖庭、访千古一村”、“穿越千年竹桥、体验亚洲第一漂”、“观麻姑献寿表演、赏世界最大莲池”3条二日游精品线路深受市场热捧。
---此处隐藏2033字,下载后查看---
3.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我市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还不高,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周边地区,辐射面小。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市财政基础薄弱,可用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整体不足;另一方面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全市没有系统的宣传推介计划,没有形成一套健全、高效、持久的宣传机制,仅管各县(区)都注重宣传推销本地旅游产品,但因密度不够、规模太少,没有打出宣传推介的“组合拳”,难以把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地推介出去,宣传推介效果也大打折扣,使得全市文化旅游整体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
三、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要善于取舍,找准文化旅游的结合点,选择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要潜下心思,花时间和经费组织专业人员系统整理研究全市各县区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名人文化、戏曲文化、中医药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研究、深入挖掘,找准与旅游景点、旅游产业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为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足应有的功课。
2.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围绕打造“有梦有戏”的抚州形象定位和建设绿色生态旅游、体闲养老基地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一批叫的响、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一是加大精品的开发力度。充分综合汤显祖戏曲、建昌帮中医药、曾巩文化和陆象山心学等文化资源优势,进行整体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抚州旅游品牌为目标,重点培育扶植旅游经济综合体,开发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采风摄影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根据各地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要求,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产品来经营,在新城建设中,加强旅游功能的提升,规划城市休闲街区、旅游体验区,精心策划包装城市发展新格局,有效弥补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配套不足的问题,使城市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
3.创新旅游产品营销方式。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为拉动文化旅游产品消费,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媒介和其它手段,对文化旅游品牌和产品进行立体式、全方面的宣传营销。一是树立宣传营销一盘棋的意识。全市要根据我市需要打造的旅游品牌形象,全市通盘考虑重点打造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工作,形成一套系统、完善、持久、有效的宣传营销方案,将全市的旅游资源、营销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宣传营销合力,才能更好地占领旅游市场。二是发展新型营销方式。要结合我市地理位置、资源特点和生态优势等,对我市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拓宽思维,在扩大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形象营销、连锁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将走出去营销与请进来体验参观有机结合,想方设法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管理部门、交通部门和旅游企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荐客源、联合营销。在十一旅游高峰或寒暑假等游客较集中的时间段,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推出旅游专列、专客,邀请知名文人、摄影爱好者、学术工作者等对我市旅游产品感兴趣的人群,来我市集中观赏采风,不断提高我市文化旅游知名度。三是注重旅游要素的宣传。当前我市提出的“抚州,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符合抚州的文化内涵,要将这一宣传口号固定下来并长期宣传下去,设计相应的文化旅游标识,将这些旅游要素的宣传融入全市各个地方,如在景区道路标识、导览牌以及景区入口处和景区内部等地进行重点突出的宣传,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服务场所等地,也要重点体现文化旅游的内容和特色,让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能够清晰感受到我市鲜明的旅游文化和浓郁的旅游氛围,使文化旅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