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xx市财政局将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两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市两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协同联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xx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一、加强财源培育与产业发展相协同,夯实财政收入基础
(一)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充分发挥全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财源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压实各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财源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对财源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形成财源建设工作合力。合理分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加强收入目标管理和动态监测,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紧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厚植税源根基。
(二)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六大产业,结合xx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多渠道筹措100亿元以上资金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财政+金融”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财政贴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xx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注重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相协同,发挥财政资金效能
---此处隐藏2484字,下载后查看---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制度,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开发区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研究探索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和东部新城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开发区和东部新城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和东部新城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和调整。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时监控财政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深化专项资金和重点领域绩效管理,扩大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强化财会监督震慑,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财务会计核算、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防范财政风险。
五、强化保障民生与防范风险相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一)加力保障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养老金提标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防范化解风险。研究推进市县(区)共担机制,利用县(区)承接新增政府专项债券发债主体,实现全市各地区债务规模均衡化。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优化债务资金使用方向,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全力争取用于置换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专项债券,缓解财政和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控,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扎实保障基层“三保”,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位置,加强对基层财政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维护财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