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乡村振兴|基层干部篇文稿汇编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广大基层干部当认真研读文件内容,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紧握“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宜居宜业”之笔,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锦绣图”。

于“粮食安全”处起笔,饱蘸“底线思维”之墨,绘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饶图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就是要把底线守住。广大基层干部当肩负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当好耕地保护“宣传员”,要勤走村口巷尾,常探田间地头,把耕地保护政策给群众讲清讲透,让耕地保护意识融入“寻常百姓家”,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等破坏粮食生产力的现象,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极力整改,做到发现即纠、不留余地,切实将“长牙齿”的硬举措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好种出好苗,好种产量高,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要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手握优质种,享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于“产业振兴”处运笔,饱蘸“因地制宜”之墨,绘就“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兴旺图景。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石,是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动力。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基层干部要跳出传统“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思维,通过调研市场需求,踏勘脚下热土,深挖人文资源,全面梳理本土“特色清单”,进一步找准产业突破口,擦亮“特”字招牌。另一方面,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能“单兵作战”,而需“抱团取暖”,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农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式种植、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形成聚集效应、品牌效应,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破圈出道”。

于“宜居宜业”处收笔,饱蘸“生态文明”之墨,绘就“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绿美图景。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碧水蓝天、青山映目的生态田园,一头是农民生活,另一头是国家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底色。广大基层干部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入手,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要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在改厕质量、污水处理、垃圾减量、村容村貌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到乡间小道、楼宇门前处处有绿意,花香满枝头,让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老等“生态+”发展模式,实现“借绿生金”,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生态新格局。

基层干部执好“三支笔”绘就乡村振兴图

---此处隐藏3783字,下载后查看---

在基层之路上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成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沃土,也是充满挑战的战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成长”,青年干部需要主动适应基层环境,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念,在实践淬炼中锤炼本领,在服务淬炼中践行初心,最终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强堡垒、固精神”,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念,让梦想扎根。每一位奔赴基层的青年干部,皆怀揣梦想、满怀志气与朝气,渴望在青春赛道上全力奔跑,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然而,青年干部大多从家门踏进校门再到机关门,书本知识丰富,实际知识匮乏,缺乏基层锻炼和群众工作能力。因此,要真正将身心沉下去,把心放到基层。要多读理论文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唯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真正视基层为“家”,找准自身定位,端正自身态度,把矛盾、困难当成经验交流,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在基层实践中成就完整人生。

“壮筋骨、增才干”,在实践淬炼中锤炼本领,让能力扎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棵树苗唯有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名干部也唯有经受困难、定力和意志的考验,才能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干部。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主动投身实践,甘当“热锅上的蚂蚁”,在“磕磕绊绊”中积累经验,在“惶恐不安”中锤炼心志,在磨难中砥砺成长。青年干部要敢于接受身心的挑战,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和问题,在“热锅”上摸爬滚打,经历心理上的辗转反侧甚至痛苦煎熬。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免疫力,真正在基层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

“聚民心、夯根基”,在服务淬炼中践行初心,让信任扎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青年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根本方法。心中有人民,脚下有泥土。青年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基层服务的千锤百炼中践行初心。要主动学习农村的风俗习惯,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增进与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在与群众沟通时,要学会用方言、土话、家常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党的政策和关怀,拉近干群关系。要积极参与农村的文化活动,如节庆仪式、民俗表演等,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建立情感纽带,增强信任和理解。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而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基层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沃土,也是检验能力的经验交流。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筑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